俄乌战事已进入第18天,双方士兵、人民死伤数以万计,乌克兰难民潮则突破250万人,儘管北约、美国与其他民主国家针对俄罗斯各种损人不利己的双输制裁纷至沓来,在俄乌双方都有输不起的压力下,三轮的谈判除了设立「人道走廊」外,停火协议依然遥遥无期,遑论乌东地位、安全议题、战后復原与俄乌关系重建等问题。

惟13日传出消息指出,俄乌停火协商似出现转机。据闻乌克兰提出的协议版本包含双方停火、俄罗斯撤军、签署和平协议、修復乌克兰境内受损基础设施等原则性立场,但这些要求是否为俄罗斯所接受,仍属未定之天。而俄方原先坚持乌国「非军事化、非纳粹化」的主张又如何能为乌方所接受,恐怕是更艰巨的挑战。

儘管困阻重重,促和不易,但若战事蔓延,不仅生灵涂炭,俄、乌同为重要的粮食出口国,势必因减产造成全球粮价巨幅上升;而俄罗斯石油与天然气供给的减少或中断也必定衝击欧洲与全球的相关产业,导致经济衰退、百业萧条。

因此国际社会普遍的共识是息战促谈、恢復秩序。问题是,家园饱受战火蹂躏的乌克兰固然求和若渴,但在美欧诸国嘴炮功力大大超越与乌併肩作战决心的情况下,综合国力与军力远胜对手的俄罗斯,既已兴师问罪并付出高额军事成本后,岂能不获得满意的条件就和平撤军?对于恐遭灭国的乌克兰而言,残酷的事实是,时间站在俄罗斯这边。

为今之计,若要敦促俄乌进行有效的实质谈判,恐须立场客观中立且具国际影响力的大国介入,才能开启有意义的谈判,否则只是两造互吐口水的文宣心理战而已。然而谁能扮演和事佬的角色?美国与北约早将俄罗斯当成假想敌,此次战事的原由至少一半以上系因北约东扩的威胁,加上战争期间不断端出的制裁方案,使得立场偏颇且实为半个当事人的美国与北约完全丧失调停的适格地位。

反观中国在俄乌战争中不选边站的等距平衡外交策略,使其在俄乌互动上将可扮演止战促和的关键角色。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法、德领袖通话时提出的「四个应该」,说明在尊重国家主权与联合国宪章的前提下,重视各国合理安全的关切,并支持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大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进一步表态,中国「愿和国际社会一道为重返和平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中国并不排斥在俄乌衝突中扮演积极调停的角色,但有学者解读儘管如此,中国为了避免调停失败损及国际声誉并陷入两面不讨好的窘境,应该不会独挑大梁。

若就俄乌战事调停的难度与中国自身的利益而言,加入多方会谈可能更符合其画龙点睛、举足轻重的「关键少数」角色,又不至于独自承担调停失败的全部责任。至于其他可以加入调停的国家又有哪些呢?

报载以色列对俄乌战争谨慎因应,一方面不明确表态谴责俄国,同时运送人道物资给乌克兰难民,应可适合调停角色。但因考量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的战略盟友与代言人,与俄罗斯支持的其他阿拉伯国家存在长久的利益衝突,由其居间调停未必适合。

或许未加入北约又位处中欧的中立国瑞士,以其擅长的「善意服务」与外交斡旋能力,应可搭配中国在俄乌衝突中扮演绝佳的促和角色,让这场制造人间炼狱的战争悲剧早日结束。

(作者为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未来与乐活产业学系合聘教授、社团法人台湾对外关系研究暨发展协会理事长)

#调停 #俄罗斯 #中国 #乌克兰 #北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