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在1937年下半年全面抗日战火点燃后,随即放弃湖南省汨罗中学的稳定教职考入了黄埔军校,并于1939年秋季毕业自14期第十总队步兵科。他后来又有机会进入中央防空学校完成甲高队(甲种高射炮)的训练,自此他与高射炮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5年日本投降时,外公正为高炮营(隶属于独立四十三团)第一连少校连长,偕同编制下的3个排和所属3门德国制37毫米平高射炮,布防于粤东客家地区的梅县和新寧一线。不久该连奉调北上抵达1930年代曾为中国共产党中央苏维埃政权首府的赣南瑞金县驻防。
从这张由舅舅保存的珍贵相片中,上端的文字阐明了在民国35年2月(1946年2月)拍摄于江西省瑞金县。相片中的诸位军人应为操控高炮营第一连第二炮的官兵们。我还仔细端详了这13名抗日前辈的面庞,并和舅舅确认外公并不在其中。而影中诸前辈们神閒气定的表情,显示出正享受着大战结束后的悠閒自得。至于摄影师则极可能为酷爱拍照的外公本人亲自操刀,而他保留了这张相片并传承给了舅舅,也象徵着袍泽间生死之交的可贵。
照片中最吸引我眼球的除了作为背景,在抗战初期极其珍稀的德制37毫米平高射炮外,当属官兵们头上所配戴的德式M35(1935年型)钢盔了。据悉国民政府在抗战前一共订制进口了约30万顶M35德式钢盔,分发给了像中央军校教导总队、87师、88师、36师等国民政府嫡系的「德械步兵师」使用。而外公所属的独立炮兵团,包含卡车、弹药车、炮车、和摩托车等德国装备的编配程度更高,堪称是嫡系部队中的王牌了。
另外,母亲曾述说第一连官兵在外公的指挥下,曾在母亲就读的瑞金县当地小学边上,推平土方,建造了一座篮球场。母亲和大阿姨尚且在年度的瑞金县运动大会中分别夺得跳高和跳远金牌,也并称为小小风云人物了。追忆在那个苦难中国刚走出八年抗战的烽火,全民尚沉醉于胜利喜悦的承平光景,瑞金时期恐怕是母亲和其姐弟们最无忧舒适的孩童时光吧!
岂料好景不常,国共内战的硝烟再起,在局势逆转间,外公硬是带着3门炮,于兵荒马乱中排除万难,由武昌、经广州、转湛江,最终抵达海南岛海口归队。1950年元旦前后,外公携带家人离开高射炮部队,奉调台北空军总部防空处任中校参谋。当外公将这3门一同出生入死,驰骋沙场近十年的德制高射炮和操作的伙伴们,转交给同袍接管之际,还挺离情依依呢!
(作者现居现居美国德州休斯顿市)
【刘良升专栏每周二刊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