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又搞「国家队」了,这回是量子技术。把群眾运动的本事发扬光大到产业发展上,也算是法匠治国一大特色吧!政府赶时髦,想搭「量子」的顺风车不是什么新闻了,蔡政府上任以来曾推出了多项产业发展政策,包括AI、智慧医疗、5+2等产业,而今安在?不但其成果乏善可陈,其布阵方向也几乎看不到专业的「策略凿痕」。
全球量子科技技术蓬勃发展,科技部7日宣布,将携手中研院、科技部、经济部、教育部等部会成立台湾量子国家队,预计5年总计投入80亿元进行量子科技技术研发,代表台湾迈向量子世代,包括鸿海、半导体龙头厂商将加入国家队。量子技术目前尚处于萌芽阶段,其技术可靠性及行业标准有待建立,产业结构也未形成,而周边技术产业链也未开发成熟,这些特质与台湾所熟悉的垂直分工、产品代工的经营模式大相径庭,必须长期布局才能克竟全功。
新兴科技全球竞争,但政府的「量子国家队」完全看不到「创新」的味道,策略目标含混,战术布局依然迭床架屋、老招旧瓶,僵硬的规画、缺乏产官学连结及其共识认知机制,「量子国家队」显然就是一厢情愿的线性布局,「雨露均沾、大家有奖」的大内宣。以资源小国如台湾,新兴的科技发展是必须讲「策略」的!
从产业领导力来看,业学界菁英普徧认为:科技产业必须由科技人来经营。对于萌芽期的量子科技,产业应用包山包海,故专业的领导力、组织、科技系统的联结、策略方向尤为关键。检视「迈向台湾量子新世代」的计画,首先,领导者都非量子技术专业,(科技部吴长政忠是土木背景、中研院长廖俊智是化学背景、经济部技术处长邱求慧是机械背景。用工程「匠」的角度来诠释科学「师」的内涵本身就存在相当程度的谬误,前者是以资料及经验法则的「工匠」精神,重视的是经济利益及市场竞争力;后者是科学为主的实证主义,重视的是对自然界真理的追求;不知「师」、「匠」之分恐有资源错置之虞。
姑且不论台湾在量子技术上投入是否较迟,台湾从未发展过独步全球尖端的领先科技,也从来未能从基础科技成功孕育成产业的经验。量子技术的产业领导力在尖端研发、全球领先、长期布局等方面,即以我们在领导力、人才、技术、经费、市场应用、经营规模等皆不如人的状况下,投入此最尖端科技应该是个值得深思的议题,虽然政府宣称这个计画是个策略性的部署,但这个画大饼的计画总体策略目标仍旧不明,是为产业振兴发展?为广植科技实力?为时髦?还是另有其他目的?
不论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科学商业化必须建构在坚实的技术系统上,其中包括产学研对科技吸收消化的能力、科技机构间的连结、创建供应端专业化技术能力、创造多元化市场应用能力等四大项。但在「量子国家队」的布阵中,政府对量子科技投入研发经费,自2021年至2025年共80亿元。其中科技部5年投入40亿元,明年预计16亿元,由学界提出目标型研究计画。经济部5年则有18亿元,中研院22亿元,主要是建立量子科技研究基地。虽有部分科技厂商加入「国家队」的行列中,这种区块式的布局,由中研院主导,分别由经济部、教育部、中研院、科技部领军各司其职,缺乏系统整合机制,多头马车的执行与决策也会变得缺乏效率,这也从来不是台湾产官学的强项,技术系统的建设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再看看预算与人才的问题。政府规画5年80亿新台币的预算,其投资金额与大陆相去甚远,甚至不如美国一些私人企业的投资额度。政府宣称「量子国家队」可以建置量子科技研发与晶片国家队,但事实上,自从1980年代新量子革命后,现代以量子迭加、量子纠缠为主轴的量子技术远非传统的量子力学所能涵盖,软硬体设施的备置需赖大量资金及人力的长期投入;而量子晶片与传统半导体晶片更有截然不同的演算法。台湾在这方面的人才都明显不足,跨行转型并非一蹴可及,资金不足、人才不够也不是政府几句宣誓就够了。
我们总是看到政府在搞「国家队」,但遗憾的是:政府蹭全球产业发展的热度,但轻忽国家创新系统及技术系统的长期布局。不切实际搞短线操作,让产业科技长期迟滞不前,过去阿扁时代,「两兆双星」是如此,现在依然老调重弹,不知何时是个头?台湾产业未来令人忧心!(作者为国立阳明交通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