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立委郑运鹏日前向考选部呼吁国考废除国文,他表示公务员平时用不到古文,认为继续考国文是食古不化,有趣的是,就在郑运鹏要求废考国文的前两天,即将卸任的台大校长管中闵才在脸书分享一则轶事,写到校内同仁跟他说做好永续工作,校长就可以「含笑而去」,让他不禁慨嘆「中文教育真的不能等」。事实上,若只以「用不用得到」的标准去评断国文测验存在的价值,别说离职是「含笑而去」,未来大家下班恐怕还会互道「驾鹤西归」呢。

郑运鹏提议废考国文的理由,主要是他认为古文没有实用性,这个论点包含了两大错误,第一是古文并不等于国文,经过民国初年胡适先生领导的白话文运动,近代中文早已跳脱了之乎者也的桎梏,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发展,散文、小说、新诗……无一不是中文演变的结晶,也都有机会出现在国考的阅读理解题中,此外字音字形、词语使用更是国考的必考题,若说古文没有用,难道阅读能力、字词能力也没有用?只因反对古文就要全面废除国文,可说是因噎废食,也显示出质询国考议题的郑运鹏立委,对于国文命题结构根本一知半解,对中文的理解还停留在古文就等于国文的八股时代,如此观之,食古不化的究竟是谁?

因为「用不到」就摒弃古文的另一大盲点,则源自对古文价值的错误理解,受到科举脉络影响,过去对于古文的教学偏重背诵,导致大眾误以为学习古文的结果,就是变成如孔乙己一般囫囵吞枣、酸文假醋的迂腐之流,但现代国文教育已与过去大相径庭,古文教学注重让学生理解作者要传达的意见或思想,而这也才是古文的精髓所在,或许会有人反驳,古代思想放在科技时代未免失于陈旧,但若循此逻辑,歷史的价值恐怕更是不值一哂,如果年轻人真的不应该把青春浪费在古文上,那又何必浪费青春了解深埋在时间洪流中的过去?

「以古鑑今」,正如过去歷史的涟漪仍在我们每日的生活中摆盪,古文蕴藏的许多启示在现代也依然价值不斐,苏辙透过《黄州快哉庭记》分享面对人生挫折的心态,《战国策》记录各个谋士的谈判与沟通技巧,这些涵义即使放在当代也依然让人实用,而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强调看事情的角度要全面,不也正与民主社会包容多元的价值不谋而合?文字不过是思想的载体,学习古文的目的不是要满口子曰子曰的鹦鹉学舌,而是要理解作者贯穿古今的处世智慧。古文不是无用,端看读者懂不懂得使用。

除了背后涵义,古文的另一价值在于作者叙事说理的逻辑与技巧,笔者担任大学讲师时,常收到学生请求帮忙的信件,其中有些来信,让笔者不禁怀疑对方是在醉酒的状态下写出,内容冗长、词不达意不说,论述事情颠三倒四、逻辑不通,口语用词、错别字一堆,读毕内文,笔者反想拜托学生,在老师帮你写推荐函之前,先把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训练好,免得进入职场以后,在书信往来、专案报告时贻笑大方。

古文虽不是国文的全部,但其中蕴藏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却正是语文教育最重要的两项目标,就算这些技能可以改从白话文习得,也不构成全面废除国文的理由,毕竟公务人员肩负与民沟通的重要任务,若不能正确理解人民需求、准确传达政策内容,政府与民眾渐行渐远,说出「何不食肉糜」的谬论也就不足为奇了。国考之所以设计国文测验,是为了确保未来的公务人员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及文字表达能力,但现行的国考制度也确有可议之处,以作文而言,现在国考作文仍不时出现「论廉洁」这种生硬八股的题目,不是说廉洁对公务人员不重要,而是在实务工作上,公务员究竟有多少机会需要向人民或长官「论廉洁」呢?更何况就算把廉洁的价值写得妙笔生花,也不保证真能身体力行。考虑到现今科学治国的趋势,国考作文命题应该参考大学学测,纳入资料分析及论点阐述题型,才更贴近未来公务人员专案报告或政策提案的实务需求。

古文之于国考固然有其存在价值,但也并非不可触碰的禁忌,随着公务人员工作内容演变,国考题型自然该相应调整,惟相关议题牵涉语文教育、考科价值及职务需求,兹事体大,做为负责任的民意代表,本应在通盘了解现行制度症结和测验目的后提出优质的建议,而不是用逻辑不通的理由武断要求全面废除,还放话要刁难未来的考试委员。被点名出战桃园市长的郑运鹏,藉由废考国文的倡议拉抬声量,另一方面,蔡政府却大力宣传对外华语教学,双方矛盾的政策对比,不禁让人怀疑,在执政党的眼中,中文是否只剩下做为政治筹码的价值?若真是如此,近日爆红的「现在我有冰淇淋」恐怕就不只是搞笑迷因,而是人民未来国文能力的真实写照了。(作者为民眾党副秘书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古文 #国文 #国考 #价值 #郑运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