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新冠疫情激爆,政府已难再有1年多前大肆渲染「嘉玲」般的自傲,目前新增本土确诊案例趋向每天可能都是「嘉千」的升高,政府为维繫社会动能,对防疫政策已改弦更张。然而,中央疫情指挥中心23日紧急召集双北、基隆、桃园、高雄、花莲等6县市首长举行防疫会议,除说明这些县市疫情较为严峻外,也凸显疫情爆发以来中央实施的「类戒严」防疫,似乎也到了应解除的时刻了。

4月初本土社区感染已见失控时,行政院长苏贞昌宣布防疫政策改为「积极防疫、稳健开放」,但人口数较多的台北和新北市长柯文哲、侯友宜对于防疫策略究竟是「清零」还是「共存」,希望指挥中心能够「战略清晰」。无奈陈时中当时仍保有「类戒严」的威权,回应说相关公文已寄发,若仍对执行细节有问题或不知道该怎么做,「请来文,我们会一一解答」,并「训示」地方政府应「自主应变」,不能说「不知道怎么做」等。

如今防疫乱象丛生,陈时中总算肯与地方首长直接沟通,并说出要地方政府「自主应变」,可能是因过去自夸防疫成效订出的「赏味期」过长,自我设限了应该超前部署的想定,终而导致滚动防疫策略与措施的步幅太小,也因此,在陈时中召开6县市首长会议后,柯文哲市长仍提出「中央的战略是什么?」的疑问,而侯友宜市长则认为「以筛代隔」已经缓不济急,应儘速调整中央订定的隔离政策,改採「居家快筛+自主健康管理」的方式。

我国宪法规定中央与地方的权限画分採着重因地制宜的「均权制」,但地方权限基本上系由中央法律所赋与,使中央得藉主管法律的解释权限缩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自主权。加上这次中央为了因应新冠疫情又制定了「特别条例」,空白授权中央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拥有乾纲独断,且未明定具体条件与范围限制的权力,使人民和地方政府在此「防疫视同作战」期间,犹如进入了「类戒严」时期。

过去防疫期间遇到了选举投票,防疫措施与成效被当成选战的操作与文宣工具,迄今「政治防疫」优先于公共卫生防疫的痕迹仍尚存。不久后,地方九合一大选又将展开,获绿营期待颇高且自身参选意愿也不低的陈时中,如果此波疫情真的已转变成「类流感」,何不在订出新防疫战略,「完成阶段性任务」后功成身退,并让地方政府可视疫情及己身能量来规画因地制宜的自主应变防疫措施?

防疫实际运作的主要人力在地方政府,中央本应负有全观、协调与支援的责任,但由于「类戒严」的防疫,中央的指令常让地方难以负荷,另如疫苗和快筛试剂等「作战物资」往往也被「保密」,使得地方政府想自主应变也难。近来,基隆市确诊数相对其人口数与人口密度,严重于新北市甚多,率先实施「类普筛」固然合理,但较基隆市稍严重的台北市和新北市能否得到相同的支援呢?诸如此种「类戒严」的防疫措施也该解除才是。

面对疫情高峰的浪头即将来袭,指挥中心应放下「类戒严」和「顏色防疫」的心态,和地方政府同心齐力防疫,否则「新台湾模式」很快就会破功了。

(作者为民主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防疫 #戒严 #地方政府 #陈时中 #自主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