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因为我没有拍下他们想看到的全部美景,大概因为我没有尝遍他们所向往的夜市,大概因为我没有走遍他们向往的所有小径……我没有与太多人谈论台湾。
「挺好」、「风景很美」、「收穫蛮大」,这些成了被问及台湾时我最多的回应。
我能想到,我能说出的,都只是些没有太多共同经验区的独家记忆。
—「我接触到的陆生都很棒啊。你们思维严谨,处理问题时特别有流程性。」
—「台生更有创意,你们总能会想到一些我们不会注意到的东西。」
到台北不久的一个晚上,我与几个台湾同学在宿舍阳台上聊天,台生Z同学拿出纸笔分给大家,说要做一个有意思的心理测验。题目大概是这样的:以你喜欢的方式在纸上画出正方体、沙漠、龙卷等物体,它们分别代表你心目中的某些东西。听着Z同学的指示,我们一步一步完成了这个小测验,并互相传看结果。看看台湾同学的画,再看看我的画,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台湾同学画得更美观,而我画得比较难看。没有啦,虽然事实是这样,但这不是重点。
我要说的是,台湾同学画的图案更有想像力,而我画得更规矩。比如被要求画一个正方体时,我画的是一个几何意义上「正规」的正方体,而台湾同学画得却是一个正方体的洗衣机、电视机、显示器。从物体摆放位置上的安排也能看出我们的差异,我把每个物体按照从左往右,从上到下的传统顺序排列好,而台湾同学会根据自己的想像摆放每个物体,通过不同的位置表现出物体间的关系。
这个小小的游戏让我大吃一惊——我的思想似乎有某种程度的僵化,会按照头脑中某套说不出,但着实存在的规矩行事;而台湾同学则思维发散,行事时会加入更多个人想法。推而广之,我们能否得到大陆人做事更注重规则、框架,台湾人做事更注重创意、新奇这样的结论呢?没有严谨的资料支撑,我不敢妄下结论。
大陆同学思维的规则性、框架性也不是一无是处,在完成某个小组作业时我就深有体会。这份作业要求我们从环境分析到媒体排期,完成一份推广策划案。合作过程中,我更注重方案的整体结构性和前后逻辑的关联性,台湾同学这方面稍微弱一些,但在讨论计划执行细节时,他们能提出更多有创意的想法。
「你是台湾人吗?」
「你是台湾人吗」,在我的原有印象中,若是被台湾人问道这样的问题,也许不会是一个好兆头——他也许会因为你的大陆身份而疏远你,甚至对你恶语相向。来台湾之前,甚至到台湾的前几个星期,我都认为自己要保持低调,不能主动透出自己大陆人的身份。
在高雄时,我和同学参观了某艺术书画展,在一个展厅,工作人员主动迎上来为我们介绍展品。交流了几句,她似乎从我们的口音中发现了什么,保持微笑又试探着问:「你们是台湾人吗?」我心中闪过一丝疑虑,她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知道我是大陆人后,她会翻脸吗?
我告诉她自己是从大陆来的交换生,在世新大学念书。她立马眼前一亮,立马再次对我们表示了欢迎,友善地询问了我们在台湾的学习、生活情况,在介绍剩下的展品时她也更加仔细,为我们补充了很多台湾书画艺术方面的知识。参观结束,她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在留言本上留名纪念。
后来在于台湾人的交流中,我又有几次被问到「你是台湾人吗」这个问题。在表明大陆身份后,对方大多眼前一亮,对我表示欢迎,若是去过大陆,他们还会把自己在大陆的经歷与我分享。在欢声笑语中,我与台湾人的距离更近了。
多次的接触交流让我改变了之前的刻板印象,相信台湾社会中大部分人对大陆普通民眾是没有恶意的。我更认识到,我们应该放下预设的立场,不带偏见地与他人交流。
我不再担心被问到「你是台湾人吗」这样的问题,相反,我很乐意让别人知道我是大陆到台湾的交换生。我愿意向他们介绍自己生长的土地,更愿意听他们讲讲台湾的故事。我相信,只有在不断的交流中,两岸才能有深入的相互瞭解,有了深入的相互瞭解才能建立互信,有了互信才能放下偏见。
「在台湾,我有更多内向思考的时间,安静地思考一些问题。」
在大陆学校的两年大学时光,我参加了学生会,平日有许多课程作业,周末还会外出打工,生活可以说非常忙碌。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发现自己变得浮躁——在学生会想认识更多「朋友」、愿意花更多时间去打工而不想多读读书……我很忙,但不确定在为什么忙。
我想,来台湾后我要花更多时间思考。于是,来到台湾后我没有参加任何组织,也刻意给自己有更多独处时间,为的就多一些安静的深层思考。
我思考旅行的意义。曾经,我认为旅行就是要在当地几乎所有标志性景点留下足迹。现在,我相信旅行是一个在陌生环境中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我曾经还几次一个人背上相机,去大海边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我不会觉得孤单,我很享受这与自己对话的过程。
我思考毕业后的出路。毕业后是马上工作赚钱,还是读研深造,这是一个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在世新大学的交换生活中,我有机会与在另一套教育系统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交流,发现自己思维、视野等方面还有不足,还需要提升。外界对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常有「上手快,后劲不足」的评价,指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能很快掌握技术操作层面的技能,但在创意性、思想深度等方面有所欠缺。我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只能加强自己的积淀,成为一个「有厚度的人」,而要成为一个「有厚度的人」,于我而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阔视野、多读书,具体来说就是继续升学。
在台湾我还思考了许许多多细小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给我的心智带来了无法言传的改变。
台湾这片土地,让我留下太多美好的回忆。如果还有机会回来,希望我能遇见一个更好的台湾!(戴禾/ 2015年秋季到世新大学公共关系暨广告学系交换学习)
(本文来源:「两岸青年」公眾号)
【徵文启事】
中时新闻网「两岸徵文」栏目,延续《旺报》两岸徵文活动,徵文主题: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两岸看世界、两岸一家人、两岸新时代,欢迎全球华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过亲身经歷的故事,刻画两岸社会肌理,描绘世界见闻,打破刻板印象,促进两岸民眾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视野,向读者展现时代的脉动与发展趋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脸书粉专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欢迎线上互动。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