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内疫情首次升温,根据绿色和平估算,六都的纸容器和塑胶容器产生总量也比前年同期高出近15%,实际上不只台湾,全球顿时出现了大量与防疫相关的塑胶垃圾。
究竟防疫期间一定只能依赖一次性餐具吗?其实已有国际与台湾的健康与公共卫生专家发出联合声明,新冠病毒主要透过飞沫,而非表面接触传播。使用一次性餐具和使用环保餐具面临的感染风险是接近的。重要的是,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使用过的餐具确实清洗消毒,民眾仍然可以安心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包装与容器。
环保署在上周提出的气候变迁法,受到社会大眾所热议,但是当中一次也没有提到我国减塑政策何去何从,实在可惜。塑胶是减缓全球暖化的重要关键。国际环境法中心研究报告指出, 2019年用于生产、焚化塑胶所制造的温室气体,高达8.6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17座台中火力发电厂全力运转一整年的排碳量。
除了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塑胶废弃物的不当排放也会影响人体的健康。每年有800万至1300万吨塑胶垃圾进入全球海洋环境,分解成塑胶微粒,在海洋食物链中传递累积之后,最后又回到我们的餐桌。
而在台湾民眾党提出的气候变迁法版本,除了将环保署现有的规划,也就是2030年全面禁用购物用塑胶袋、免洗餐具、饮料杯、 吸管等四种常见一次性塑胶制品的规定入法,同时纳入一次性消费之塑胶制品应于2040年起全面禁用的长期目标和规定。此外,民眾党去年也召开了生物可分解塑胶公听会,推动店家通路负起回收责任,建立自收自售机制,逐步减少对传统石化塑胶的依赖和使用。
疫情不该是塑胶用好用满的藉口,环保署应该订下中长期的限塑目标,往目标前进。呼吁环保署依据《废弃物清理法》第 21 条拟订一次性塑胶包装长中短期的禁用以及减量对策及时程表,并且设定减量目标。短期则可以从较为符合国人生活习惯的蔬果裸卖在超市、量贩通路开始试行,逐步推动到全国。只要做出一点改变,减少包装的体积或层数,就能带来庞大的减塑、减碳效益。希望环保署积极作为。只有要不要做,没有能不能做!(作者为民眾党副秘书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