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这是北京首次专门就青年群体发布白皮书,白皮书否认「躺平」成为青年人的主流,认为大陆青年真正「躺平」的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不论实际比重多寡,「躺平」多少反映年轻人对社会的失望,中共应该是意识到了不得不面对的时刻。

生活压力空前庞大

中共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在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国家高度重视解决「躺平」、「佛系」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他认为,儘管绝大多数青年不会真正「躺平」和信奉出世生活,但在中国特有的人口结构和比较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下,当代青年面临的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又大又现实。青年表现出迷茫和困惑,这种现象也或多或少存在。在他认为,青年所说的「躺平」更多还是缓释压力的调侃和情绪的表达。

根据大陆教育部统计,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比去年增加167万人,考研究所人数也达到创纪录的457万人,将争抢110万左右的名额。就业市场因疫情与国内外经济衰退的不确定性,吸纳就业能力也跟着下降。这都显示青年人的升学与就业机会遭遇空前的压力,在面对庞大的压力下,选择躺平的年轻族群恐怕更是有增无减。中共此时发布青年白皮书未尝没有打预防针,精神喊话的作用,能否提出更具体的青年政策也有待观察。

许多社会在经歷快速经济发展,繁荣富裕一段时间后,年轻人的价值观就会出现较为多元或非物质化的现象。当面临经济停滞,发展机会萎缩,社会流动减慢,也容易出现年轻人自我放弃、丧失方向的情形。特别是在升学主义竞争压力极大相对资源又比较有限的东亚社会,更为普遍。

二战后,经济最早恢復的日本,年轻人躺平现象也出现得最早。1990年代后,日本经歷经济泡沫,进入失落的20年。在这段期间成长的新一代没有体验过父祖辈战争与战后重建的艰苦与匮乏,出生在丰衣足食的物质环境与五光十色的娱乐生活中。当繁华不再,年轻人在强烈的失落感及渺茫的上升机会中,只能选择佛系人生。普遍的低薪、面对高昂的房价,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因而人口减少,社会高龄化,成为所谓的「低欲望社会」。南韩、台湾随后出现同样场景,现在大陆也出现「躺平」的现象。

导正社会资源分配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大陆经济快速成长,许多人享受到物质生活的改善与富足。但是长期依赖低成本与人口红利的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无法持续,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均衡,使得许多大城市中的年轻人面对高房价与高教育成本的压力,即便努力工作,都难以维持向往的体面生活。在庞大的压力下,似乎只有「佛系」人生才能舒解。另一方面,有限资源下的激烈竞争出现「内卷化」的现象,投入与回报往往不成正比。内卷化出现在社会各个阶层,也是让年轻人不愿参与竞争,而选择躺平的原因。

躺平和佛系不单纯只是年轻人生活态度的选择,也影响社会的长远发展。我们见到日本出现「低欲望社会」,社会失去动力,人口急速萎缩,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的恶性循环。躺平现象也反映社会结构的矛盾,去年一篇名为〈躺平即是正义〉的文章在大陆网路引起共鸣。当阶级固化,社会流动停滞,分配严重不均,年轻人失去希望,便会为社会埋下动盪的种子。

解决年轻人躺平现象最好的方法,还是在化解社会结构矛盾,创造发展机会。也就是要把饼做大,更要分配得宜。中共对于网路巨头的整顿、演艺圈的规范、教育双减、房地产金融管理等等强硬措施,也就是开始调整社会的分配问题与资源的导正。大方向与大原则自然就是「共同富裕」。能否成功改善青年躺平问题,我们拭目以待。台湾年轻人亦有躺平的趋势,政府也应正视才是。

#躺平 #社会 #年轻人 #现象 #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