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过去2年多的新冠病毒(Covid-19)传染模式,当新冠病毒被确认会发生无症状感染后,这个高传染力但死亡率约达1%-2%间的病毒,各国就朝两种主要策略作选择:

1.清零策略:锁国锁边境锁缓衝区,安全区发生确诊地点便实施范围普筛、隔离然后清零,例如:早期的越南、新加坡,目前中国也维持这项策略。

2.共存策略:普遍施打疫苗、推广药物后,开放边界,将新冠肺炎流感化后与病毒共存,例如:早期的英国、今日的美国或欧洲国家则多採这项共存策略。

观察目前世界的新冠防疫政策趋势,长期来看除极少数地点,清零策略均渐向共存策略靠拢。因为新冠病毒的传染不仅难以彻底防止,本身还会不断突变来适应环境。另一方面,随着疫苗的施打以及治疗药物的研发,新冠病毒的死亡率被人们集体控制在一种「不满意但可容忍」的比例。

●暗藏共存目标 享受清零红利 台湾新冠防疫对策摇摆不定

回头来看我国的防疫步调,个人研判指挥中心其实2020年早就企图跟上英国的共存策略实施群体免疫,所以才要坚持用各种不同说法去反对不同形式的普筛(无论是边境普筛、地区普筛、还是全国普筛,都在被攻击的范围内),因为普筛是清零策略下的工具,共存策略下普筛是非必要的工具的。

然而,指挥中心最初或许没预料到,不实施普筛的台湾,新冠疫情硬是没在内部自然传染开来,甚至短期内的清零效果,给指挥中心带来极大政治红利。这种政治红利对指挥中心而言,效果令人难以戒断。过去二年间任何事只要打上防疫之名,仿佛甚么都能做到。人们为了配合防疫,主动揭露自己的每日行踪(简讯实联制)、容忍政府涨健保费用、同意学校无预警停课、海外台湾人甚至不得不连续2年以上无法回国过年(进而导致多人户籍被注销)。

然而,清零政策的政治红利终究是短期效果,而且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事实上,作为一个高度贸易依存的国家,台湾根本就禁不起长期无限期的锁国锁边境代价,除非我们真的打算退回70年前的人口规模与生产模式。指挥中心今日的课题便是到底要在何时、用甚么理由,叫醒一群长期沉浸在清零红利「防疫超前部署喜悦」、满足于「Taiwan Can Help」想像中的台湾人民。

●害怕付出沟通成本 指挥中心企图一夕从清零向共存换轨

然而,这段唤醒过程最痛苦的人恐怕莫过于指挥中心了。政治红利给指挥中心带来的方便太大,要用甚么方法自我阉割后退场?要用甚么理由向人民解释这个换轨的原因?指挥中心过去这两年用防疫为名,在沟通成本趋近于零的情况下几乎毫无阻碍推动了许多以前不可想像的事务(例如:调涨健保费),而目前似乎也是打算採取类似策略,让台湾民眾一夕从清零向共存换轨。

但这种突然间的转变明显是一个硬着陆的过程,两年前还在电视上看着指挥中心天天欢欣鼓舞大吃龟苓膏,突然同样的一批人换一张脸跟人民恳谈与病毒共存。个人虽然完全能够理解这种政策转换间的不得不然,但高度怀疑台湾民眾会不会有种南柯一梦的失落感。

从清零到共存,台湾还能是当初那个自我期许的防疫模范生吗?

(作者为政治学博士,世新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文章来源:本文同步刊载于「观策站」:https://www.viewpointtaiwan.com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指挥中心 #清零 #普筛 #共存 #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