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籍立委范云6日举行记者会,指高苑科技大学让外籍生一周工作40小时,超过法定时数。高苑科大校长赵必孝(右)接受媒体联访,说明情况。(校方提供)
民进党籍立委范云6日举行记者会,指高苑科技大学让外籍生一周工作40小时,超过法定时数。高苑科大校长赵必孝(右)接受媒体联访,说明情况。(校方提供)

继今年1月位于彰化员林的中洲科技大学爆出乌干达籍血汗学工,学校与工厂合谋压榨外籍学生后,日前又传出高雄的高苑科技大学「新南向产学合作国际专班」(以下简称「国际专班」),其菲律宾籍学生控诉遭到剥削,在工厂从事与学业无关的劳力到深夜,每周工时达40小时,而且也领不到加班费。此一消息虽让人惊讶,但却不感到意外。

目前许多科技大学出现的乱象,要归因于李远哲在1994年担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召集人后,提出一连串的教育改革措施;在该委员会的「教改总谘议报告书」中,指出台湾应增加大学招生容量、广设高中及推动多元入学等方式,纾解升学压力。于是在各县市政府均要求能设立大专情况下,原来是五专学制的学校,均逐一改制为科技大学,至2007年竟高达164所;近年经过整併及退场,至2021年乃减至159所。

由于台湾的少子化问题,加上过多的大专院校,许多都出现招生不足而面临倒闭的窘境。于是教育部为这些科技大学找到一条「生路」,许多学校的「国际专班」纷纷诞生。然而有些学校现在就如同沉船后落海的乘客,抓到漂流海上的救生艇,大家纷纷爬了上去,载浮载沉不久,终于翻船沉了下去。

虽然高苑科大否认指控,并指出系因投诉学生不适应「国际专班」实习模式及职场所致。不过「无风不起浪」、「有烟必有火」;了解内幕实际情况的人都知道,发生同样不堪恶行的科技大学还有许多所,并非只有中洲和高苑科大而已。目前此一问题已愈趋严重,许多都只是未爆弹而已。

「新南向产学合作国际专班」是配合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教育部乃自106学年度开始,招收新南向国家(指东协10国、南亚6国及紐澳)的学生来台就读。在「学位班」及「非学位班」之课程规划中,对于师资、学生华语程度、授课与实习时间,都有明文详细的规定。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十分普遍。

按教育部规定,「国际专班」办理校外实习课程为学习的一部分,但并非工作,学生不是企业员工。学校与合作企业应依据人才培育目标,落实教学、辅导及考核等活动。而非假实习名义,行工作之实。然而教育部的美好规划与实际情况差距甚远,各个学校「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不少,美其名为「实习」,但「打工」已成为「实习」的代名词。

「新南向政策」是蔡政府于2016年上任后所推动,也是我国于「南向政策」失败后的2.0版。「南向政策」是1990年代我政府启动的外交及经济政策,以期推动台商海外投资往东南亚转移,同时降低台湾对大陆投资的强度。起初在经济交流上得到不错的效果,但到了李登辉时代后期,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群聚效应大幅增强,南向政策乃渐渐失效。

为招揽学生来台就学,各科技大学开办的「国际专班」乃抛出各种诱惑的承诺,包括:来台之前仅需短期学习中文课程,学习期间会以英文授课;学校会给予奖学金,帮助学生分担学费压力;学校还会帮忙媒合学生就近到与课程相符的公司实习,赚取生活费等等,但结果并不是那么回事儿。例如前有媒体现场观察採访报导,位于新北市的黎明技术学院,有50名来自越南的学生,被送进桃园一家食品厂,一周工作5天,只有2天在校上课。

「国际专班」立意良善、目标远大,若能确实地去执行,必能让台湾的名声远播四方:不仅让学校有了生源,也可帮东南亚国家培育人才,同时适时弥补台湾企业缺工问题,更可以加强和巩固台湾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不过,接连爆出的血汗学工风波,让原本立意良善的策略变调,还可能让台湾的名声败坏、贻笑大方。

迄今检讨「新南向产学合作国际专班」的学者专论,及媒体实地採访报导甚多。教育部必须展现魄力与决心,到各校及工厂彻底访问调查。目前台湾的「血汗工厂」已经名扬国际,让世界看见。而那些为了苟延残喘开设「国际专班」的私立科技大学,必须本着「教育是良心事业」的宗旨办学。凡是滥竽充数的学校,应该早点收摊,毕竟「拖得过初一,拖不过十五」。(作者为大学英文讲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国际专班 #学校 #学生 #科技大学 #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