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环保署长、台大地质系魏国彦教授日前投书《中国时报》,重视自然碳匯观点笔者深感认同,但文中指出「台湾地狭人稠,难有多余大片土地可供造林,没有理由期待更多的森林碳吸收量」。此为森林碳匯的主流误解,且流于表面,有必要加以澄清。

空地造林从无到有,确实是显着增加碳匯的方法,但除此之外,尚有再造林、混农林业及边际农地造林、都市绿化等增加「碳吸存」策略;减少毁林、退化及復育、永续森林经营、林火控制与病虫害防治等「碳保存」策略;以及透过加强土壤碳蓄积、森林监管、公眾参与及法规建置等「碳管理」策略。

森林是可再生自然资源,人工林伐採、重新造林导入生长较快树苗,可提高碳吸存效率;配合增加林产品使用、生质能等「碳替代」策略,更可减少其他部门碳排放达到吸碳、减碳双效。

国发会于三月底发布台湾净零路径,森林碳匯目标从21.4百万吨,提高到2050年22.5百万吨,约增加5%碳吸存量,但「增匯」过程与方法全无交代,仅列2030年之前的需求经费847亿,明显地缺少有效达成目标之制度说明。到底台湾森林碳匯潜力,可行政策选项、实施面积与优先顺序为何,从未揭露资讯?这样轻忽的态度,正是社会不了解森林碳匯经营多样的根源。

囿于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册方法学框架,主要以林地维持林地、其他土地转变为林地为计算,使林业部门疏于发展新植造林以外的方法学,也是社会不识其他经营方式效益的远因。例如,占全台森林面积两成,现有42万公顷的人工林,木材蓄积量平均仅132立方米,远低于妥善经营可达的600立方米,仅此一端,永续林业经营与再造林的潜力足可想像。

至于魏教授质疑2009年森林碳匯为何大幅下降,是否与全球金融海啸经济衰退,造成当年碳排放量下降所影响,则是因为同年莫拉克风灾造成大量漂流木、林木损失所致,两者无关。

最重要的是,主流森林碳匯讨论仅停留在「碳权」本身,以是否「新增」为考量,并未注意到「既有」的碳匯有其歷史、文化、政治、生态的多重意义,以及森林外溢的环境效益。事实上森林碳匯包括过去歷史累积,与未来逐年增加两部分,依附于土地,与人民、原住民关系密切,具有歷史责任,因此国际间讨论森林碳匯议题时,经常连结气候正义、转型正义议题,但这类论述,并未进入国内以及刻正修订之「气候因应法」视野。

国公有林地上原住民族传统领域之碳地位,如何反映原住民的歷史累积及未来逐年增加的碳贡献,是森林碳匯尚未碰触的深层课题。(作者谢英士为环境品质文教基金会董事长、郑佾展为环境品质文教基金会副秘书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碳匯 #森林 #造林 #温室气体排放 #国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