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界正处于「碳焦虑」之际,3月底国发会适时公布了一份「台湾2050净零排放路径及策略总说明」,表面上看是开了处方,但就实务操作上,企业界仍普遍认为国发会的处方路径说明模糊,企业究竟应如何施作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净零碳排的远程目标,有不着力之感。
基于《巴黎协定》的框架与国际共识,呼吁全球净零并寻求碳中和的策略下,政府如何提供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攸关未来台湾的竞争力。在此前提下,各国目前首要须制订国家「年度碳排放」上限,而这个上限未来将作为一个可以分配到各产业及各行业必须依循的额度,因此碳税、碳匯的锱铢必较必然会发生企业的竞争上。如果在这个全球国际的大市场里,企业仍处于讯息不对称、法规延宕无法和国际接轨的不明确交易障碍,恐怕影响企业的生存竞争。
此次国发会的「台湾2050年净零碳排的路径」蓝图中,对台湾如何进行碳权的交易、定价并无太多着墨,「温室气候法」的修正草案似乎还不能满足目前的窘境,相较于新加坡政府的积极程度,已对碳权交易有明确规画时程价格,台湾政府落后多了。
笔者忧心的是,我国为出口大国,而国内企业多以中小型企业,占整体产业9成以上,要符合净零碳排的目标即是要减碳,而减碳的课题除了制程上得淘汰高碳产之原料或材料,代以基础环保素材;而生产器具机械也需要更新;包材更是得改用早先各界早已倡议的环保材质。企业为了跟上ESG 净零碳减之期程,以2029年为目标,至今仅约不到8年的时间,时程紧迫。
要跟上期程的第一步,就是责成企业须进行内部「碳盘查」,而如何进行碳盘查,目前国内的人才、技术陷入窘境,若赴国外验证,也须编列一笔不赀的预算,让企业充满「碳焦虑」。
尤有甚者,金融服务业为了转型为「绿色金融」,更纷纷参加联署「赤道原则」,自组「议合团」,未来将影响对企业的放款。为了符合净零碳排ESG目标,企业经营成本已是大幅增加,在歷经2年多来的疫情肆虐,企业营运严重受影响,中小企业运营财务压力加大,ESG议题将进一步考验企业未来的生存竞争力,偏偏国内大多数企业至今仍不知如何着手进行ESG,政府显然没帮上忙。
企业要推动永续ESG目标,除了环境保护(E,Environment)议题外,社会责任(S,Social)及公司治理(G,governance)方面,和RBA准则与国际供应商条款落实稽核等等,政府应该实质性协助中小企业并进驻辅导,依国内外法规对企业的永续发展做总体检,并应订定有效可执行之相关永续管理政策;企业则须建立职能团队,对于人才、技术的提升,留任或扩充人资劳务成本上也要增加预算。
面对国际ESG的大趋势,如果政府不加紧脚步协助企业在2029年前完成转型,未来可能引发台湾经济新一波的危机。(作者为永续劳务管理顾问)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