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4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涨率达到3.38%,已经是连续2个月超过3%;而今年前4个月平均为2.95%,今年超过2%的机会非常大。美国3月和4月的CPI高达8.5%和8.3%,这是美国40年来的首见;另外,德国则是7.3% 和7.4%。英国3月的CPI略低为6.2%,但是英国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预估今年第4季的通膨可能会略高于10%。这些数据显示,不但现在国际通膨非常严重,而且很有可能会持续到年底,也就是说,国际通膨将不会是一个短期现象。

为了抑制严重的通膨,美国联准会3月升息1码,5月升息2码,但是看起来通膨似乎完全没有停息的迹象。因为2020年底到2021年初,美国为了拯救受到疫情影响的经济萧条,採取了所谓「QE无上限」的政策,当时有好几个月的货币供给成长率超过300%,而这些大量的流动性也就是造成现在美国物价高涨的元凶。现在联准会中属于鹰派的理事已经扬言,下一次联准会可能会升息3码;同时,也有人预估美国今年可能会升息10码。

这里有两个主要的考量,一个是如果市场上都预期这一次的通膨会是一个长期现象,那么许多工作者可能会要求企业提高薪资,来弥补通膨造成实质薪资的损失。如此一来,企业可能必须支付更多的薪水,从而进一步的推升成本与售价。也就是当人们普遍形成物价的预期心理以后,再要求调高薪资来因应,就会形成物价与薪资相互推升的螺旋关系,而不断的推升物价,这是许多人所担心的,因此应该要採取较重的紧缩政策。

另外一个考量是,不久前美国公布第一季GDP成长率为-1.4%,远低于市场原先预期的1%,也就是说,现在有些人开始担心美国是否会出现所谓的「停滞性通膨」,因为经济紧缩和通货膨胀同时出现,这绝对不是大家所乐见的。因此,虽然联准会想要升息来抑制通膨,但是又担心利率太高,会造成对经济成长的压制。所以原本就有人预估5月初联准会会升息3码,就终只升息了2码。

在全球通膨高涨之际,一向物价稳定的我国自然也无法避免。去年4月以来我国的进口物价指数就一直维持在15%以上的高水准,带动国内趸售物价指数(WPI)的高涨,也都超过10%,从而进一步推升了国内的CPI。虽然去年最终全年的CPI上涨率1.98%,没有超过2%,而且主计总处预估今年为1.93%。但是,今年前4个月的CPI上涨率平均已经达到2.95%,再加上美英等国的通膨可能还会持续下去,因此央行总裁杨金龙日前在立法院答询时,表示今年CPI可能会超过2%。然而,由于受到俄乌战争的影响,国际能源和农产原物料的价格仍然持续上扬,再加上近日以来,受到美国持续升息的影响,新台币兑美元匯率已经贬到接近30元关卡,这表示说未来进口商品价格可能会变得更高,所以我们可以合理预期今年我国全年CPI应该会比2%更高才对。

为了因应不断上升的物价,我们政府部门以调降货物税和关税,来减轻厂商的成本,但是因为进口物价上涨超过15%,因此上述的做法并无法有效的减少通膨的压力。至于在货币政策方面,从去年中以来,央行就逐渐的在降低M1b的成长率,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M1b的成长率仍然在12.3%左右,仍然高于疫情前的水准。因此,未来央行应该持续的升息来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由于造成通膨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进口物价上升所形成的「输入型通膨」,可是最近因为美国升息而造成新台币兑美元不断贬值,从而进一步推升进口价格。其实从贸易面来看,我国第一季的对外贸易表现比预期要来得好,前4个月的出进口成长率分别达到22.9%和26.6 %,因此新台币应该是升值而不是贬值的。所以,我们建议央行应该维持较强势的新台币,虽然此举会让外贸部门受到一些影响,但是却可以减少进口成本,从而抑制一部分的通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牺牲一点出口与经济成长,但是维持较稳定的国内物价。因为现在出口部门表现不错,而国内部门的情况较差,所以上述的做法应该是合理而且可以被接受的。(作者为政大经济系兼任教授)

#通膨 #CPI #应该 #2%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