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11日曾经活跃在大陆、香港一位值得尊敬的媒体人曹景珩,在上海过世,享年75岁。因为新冠疫情,我在台北无法赴上海参加他的追悼式,心中有无限的怅然。

75岁在现代人来说,还算是中年,他去世的确早了一些,曹是浙江人,但长期住在上海与香港,他的父亲曹聚仁先生,是抗战时期有名的记者,后长期住澳门,但曹景珩则一直住上海。

1968年文革时,他到皖南插队十年,1978年改革开放后,考取復旦大学歷史系,是大陆文革后第一批的大学生。毕业后到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美国经济,1989年应聘为香港《亚洲周刊》撰述员,开始他媒体人的生涯,1994年他担任《亚洲周刊》副总编辑并兼《明报》主笔。

1997年曹转向电视传媒发展,任香港传讯电视,中天新闻频道总编辑。1998年被聘为凤凰资讯台副台长兼言论部总监。2009年他回到大陆,出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论员,每天在黄金时段评述国内外时事新闻。2009年后到浙江电台、江西卫视、东方电视台主持节目。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他曾率领电视摄影团队到武汉、重庆、长沙、腾冲、哈尔滨、上海四行仓库,为抗战的战场留下精采的回忆纪录。曹景珩当时的名言是:「将自己当作百年后的歷史人来审定史料,力求公正,真实,对得起上战场的军人,也更要对得起下一代读者。」

我认识曹景珩是在2009年,他那时还兼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的主任,由于我们皆有曾为广播的媒体人的共同的背景,而且都关心两岸关系的发展,从2009年到2020那些年中,我们每年总找机会见面一两次,固定在上海市虹桥伊犁路一家西餐厅,品嚐咖啡,在2、3小时中,向他请教对当前时局的看法。他因长期担任评论员,有独具的敏感度,其分析常让我受益匪浅。

我也是他在微信的群友,多年来他以闲闲的名字,每天几乎抛出十多篇好文共赏,日日如此,从无间断。既使前几年他到地中海坐邮轮旅游,南极,北欧观光,他也是每日寄来她从各地收集来的好文章,他的恒心与美意,总教人分享他「独乐乐,不如眾乐乐」那份慷慨。我不觉得有一点资讯轰炸,感受到的是他的人生的动力及爱心。现在收不到他的微信讯息,真教人惘然若失。

我和曹景珩是同一时代的人,但一在台湾,一在大陆成长。他虽然在年轻的时候在体制内过着相当艰苦的日子,但并没有影响到他豁达的心胸。1978年以后,他已经看到大陆从贫穷到富裕,由计画经济到走到市场经济。他离世的时候,大陆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他所热爱的城市上海早已与香港、乃至与纽约、东京、伦敦、巴黎并驾齐驱。

曹景珩丰富的人生没有虚度,他一生用一个文化人的眼光去做新闻工作,又以一个新闻人的角度去看待文化,既拓展了读者与观眾的视野,也沉淀出了媒体新闻的厚度和深度。他曾表示每个突发的新闻事件,都能和原来所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透过大量阅读和分析,他的评叙总能在歷史的脉络上,有系统地做出独到的评论,留给人无穷的回思。他走了以后,现今层出不穷惊憾人心的新闻事件,正如海啸一样在衝击世界之际,每次想要和这位老朋友共享这一刻的观点时,却骇然惊觉,他已经不能和我共谈这些滚滚红尘的世事,每念及此,回忆共处的时光,徒留给我当下无穷的追念。

(作者为前中国广播公司总经理)

#曹景珩 #大陆 #香港 #读者 #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