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六月美国之行引发关注。其实国民党2016年失去政权后,就与中美两方处于「准失联」状态。当初国亲两党在野时设在华府的联络机构,在马政府八年执政后已人去楼空;另一方面,国共长期建立的沟通管道,也在国民党败选被贴上「亲中」标籤后,因「投鼠忌器」而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
乌克兰战争带动「国际大气候」和「两岸小气候」的变化。「新冷战」时期的中美竞合关系,取代了「冷战」时期的美苏竞合关系。其它的「利益攸关方」,被迫在大国关系变化中,找寻自己立足的最佳位置。例如,拜登政府为推动印太战略,极力争取东协成员支持;但多数东南亚国家认为,「居中而立,左右逢源」才是其最佳选择。
美国是影响两岸关系最重要的外部因素。美国基于地缘政治利益考量,不会轻易放弃台湾;但会以「战略模糊」处理「台湾问题」,避免与中共的竞争升高为衝突。中共站在民族復兴的战略高度,也不容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但会持续强调「和平统一」,避免与美国兵戎相见。
中美战略竞争日益加剧,台湾的处境恰似「两大之间难为小」。台湾期待从美国获取安全保障,但「远水救不了近火」;台湾也不能「舍近求远」,放弃与对岸改善关系的机会。目前民共互不来往,两岸关系呈现「外弛内张」的状态,两岸随时存在因误判而「擦枪走火」的危险。
政党以取得执政权力为目标,虽身居在野地位,国民党必须在大陆政策方面与其它政党作出区隔,提供人民不同的政策选择。国民党拥有国共长期累积的互信基础,可以运用与对岸不同层次的对话与沟通管道,使两岸关系有转向「谈判代替对抗」的可能。
面对台湾内外形势的变化,国民党应「务实」和「务虚」并重,为自己的角色做出最符合「民之所欲」的定位。这次法国总统大选打破20年来政权轮替的常态。马克宏胜选连任是其「中间偏右」路线,获得许多「含泪投票」者的支持。法国民眾担心「极左」和「极右」的政策主张,会危及国家目前迫切需要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台湾标榜实施民主政治,但政党恶斗经常窄化理性问政的空间。我们希望台湾朝野政党能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尊重对方提出不同的政策主张。二战时泰国因内部「亲日」、「亲美」两股势力的「战术性妥协」,成为唯一未遭日军战火摧残的东南亚国家,甚至战后还以「战胜国」姿态获得日本的赔款。虽然泰国的灵活手段被讥为「墙头草」,但却保留了国家生存发展所需的元气。
「惟智者能以小事大」,希望台湾政治人物拥有足够的智慧。(作者为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荣誉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