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23日公开说明「如果中国袭击台湾、华盛顿当局将进行军事干预」的说法引发外界讨论;但白宫随后否认,拜登24日在接受记者提问时则改口称「对台湾的『战略模糊』政策并未改变」。对此,日本《产经新闻》台北支局长矢板明夫在脸书分析,拜登半年前也做出相同发言,这次又公开表态「自然不可能是再次说错话」,白宫的「补充说明」只是给中国大陆留点面子。几个角度可以看待这件事情。
从拜登本人说法来看,是否符合「理性决策」?毕竟,拜登公开说A,稍后白宫或幕僚说「非A」,这样的情况已非第一次。撇开健康因素或行程密集导致体力不堪负荷或压根搞不清状况等等「非理性」因素不谈,若真是如矢板明夫所言的给大陆留点面子,那么美国此举无疑时把台湾拱上火线,让两岸关系安全环境更加恶化。台湾想靠美国进行类军事同盟来制衡大陆已获取自身的安全以及政治利益,有可能进一步刺激大陆「先发制人」,两岸政治关系早就恶化,损失可能再次发生在两岸的民生交流层次。对执政者而言,台湾人民若继续在两岸民生交流层次产生更大利益损失,政权正当性与选票流失可想而知。从人民的认知来看,「相对剥夺感」反映在「损失」的感受会远大于利益的获得。严峻的疫情当下,雪上加霜,执政者以及党内各个派系,想角逐权位也得慎重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局。
倘若拜登的说法真是反覆,并非刻意为之,这代表拜登跟拜登政府并非一致,进言之,拜登政府非「铁板一块」。拜登政府的内部正充斥官僚与各种利益集团的角力,拜登做为领袖是否能有效统合,不免令人质疑,拜登政府内部的不同势力角逐更令人担忧政策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毕竟大家各有权谋。日前,拜登政府取消对台军售之举,有消息指出与改朝换代之下的军火商斗争有关。如此,拜登政府的对台承诺的「可信度」?这其实是小国与大国结盟常见的困局。
从政策来看,拜登23日的说法若真是美国的「底牌」,这也非一定是好事。回顾最近一次的台海危机(1996台海危机),柯林顿政府亮了「底牌」派了航空母舰战斗群来到台湾海峡弥平此次危机,也让美国的亚太盟友相信强权的吓阻可信度。但随之而来的1997年,柯林顿来到大陆却说出了令台湾人伤心且伤害台湾国家属性与国际属性的「新三不」。说到底,美国亮出的底牌若真是如此,不代表对台湾是好事。
美国是民主国家,政府亮出政策的底牌,无疑也让包括两岸与其他各国都知道下一步该当如何做。美国国会制衡白宫加上民主社会内多元利益团体的游说等运作机制,两岸与各国都可以在美国国会与社会寻找友己势力进行「对大国的干预」。美国学者曾以「格列佛小人国游记」的格列佛来形容美国,一觉醒来的格列佛竟然被一堆小人绑在沙滩上无法动弹。换言之,超强被小国绑架。谁说小国没有自主性。
总之,期待美中竞争来保台的思维,必须注意到美国内部从来并非铁板一块,如此,中美也有利益交集的可能性,台美的承诺也有可能改变。另外,别忘了国际社会当然还有美中台以外的多方行为者,此等执政者也都会认真地站在本国利益的角度实践「避险」以及「逐利」。这些「第三方」岂会「坐以待毙」,会努力的透过不同管道来说服美国与大陆。
执政者也得思考,不断地强调两岸的安全环境恶化来换取美国与国际社会的关切,有可能遇到这些国家的谋算根本「背道而驰」的结局;另外,用「对抗」来提升台湾人对大陆的敌意,藉此来获取执政稳定的这等思维,当然有弊。站在国内观眾的角度,两岸关系若真恶劣到极致,若自己领袖过去公开的「保台」强硬承诺做不到,又或者不断地要人民相信某国一定会「保台」却未发生,届时,人民的强大失落、屈辱与不满将远远超出执政菁英的估算。因此,何不摒弃上述思维,两岸的和平与发展可以更进一步操之在我。想想两岸社会民生交流这么多年,有多少的人与家庭在台湾与大陆生活,往返于两岸之间。(作者为龙华科技大学助理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