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封城2个月,虽已逐步解封,但要恢復正常生活仍有段距离,而北京「动态清零」也渐逼近「全域静态」,离封城仅一步之遥。北京、上海是大陆国际化最高、中产阶级最多的城市,疫情之下大陆中产的困境和自助,反而给外界机会一窥这些年大陆发展与治理现状。

亮马河现代化

今年五一假期正值北京本土疫情爆发,餐厅、影院悉数封闭,意外让京城东北的亮马河爆红,成为打卡圣地。许多当地年轻家庭、学生和外国人,纷纷前往亮马河两岸野餐、休憩、聚会、慢跑,充满文青和閒逸的氛围,令人联想到巴黎的塞纳河。可惜好景不常,很快传出亮马河沿岸被封闭的消息,引发大陆网民感慨。「亮马河现象」跻身陆媒版面,这条河的前世今生更加备受关注。

在北京生活过的都知道,作为一个地铁站或一个地名的「亮马河」,远比这条河本身有名。因为这附近云集着外国使馆、高檔饭店和酒吧区,一直都是具有国际风情的北京热门商圈之一,反而是亮马河因水质不佳、环境杂乱,长期被人遗忘。转折点发生在2年前,地方政府透过结合企业、居民等社会力量,对亮马河5.57公里河道及水岸进行景观提升,改造后亮马河两岸环境脱胎换骨,直至此次疫情期间爆红。

疫下北京亮马河的走红,背后透出不少有关大陆中产阶级的讯息:第一,这10年内大陆都市新贵阶层的生活方式已经强势崛起,并且和西方中产的生活方式愈来愈相近;第二,大陆的生态环境的确有很大改善,原本「雾霾天、臭水沟、脏乱差」的北京城已停留在记忆中;第三,大陆发达地区逐渐衍生出新的公共空间,而在这些公共空间上承载的公共事务、公共决策、公共文化,都属于现代化治理的要素。简言之,亮马河现象代表了大陆「人」的现代化的标志。

从亮马河的前世今生,可以看到北京中产阶级的崛起,也可以看到改变中的大陆社会。过去10年间,大陆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已经在一线、二线城市蔚然成风,既是全球化浪潮下中国融入世界的成果,也是大陆自身发展品质不断提升的结果。同时,大陆中产阶级的结构亦经歷显着变化,除了传统认知的公务员、教师、国企和外企员工以外,还包括愈来愈多来自网路科技公司和留学归国群体。对于他们来说,制度的稳定是事业发展和家庭幸福的前提,他们也十分注重个人权利、社会公平、居住环境以及和海外资讯、商品、娱乐的接轨。

稳住改革开放

不过,大陆中产阶级的发展歷程,却改写了西方世界「中产阶级政治诉求促使民主转型」的理论模式。一方面,大陆的中产阶级并不挑战体制正当性,甚至不乏带有保守色彩的体制拥护者,另一方面,大陆官方的「共同富裕」蓝图中,也将培育中产阶级作为重要政治诉求。以北京亮马河的整治工程为例,大陆政府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对国际化的追求、对公共空间的创造,与新兴中产的诉求完美吻合。

不可否认,持续2年的疫情,对大陆中产信心造成的打击不容小覷。首先是防疫体制下回归「单位制」传统社会形态,无论是实体还是虚拟的公共空间都被最大限度挤压,部分中产出现「窒息感」和不安情绪;其次是疫情对中产消费意愿的削弱,今年4月大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跌11.1%,上海今年前4个月消费总额更是下跌14.2%;再来是从去年开始的房企与科技行业不景气,在今年疫情刺激下恐触发更大规模减薪裁员,年轻新中产首当其衝;最后是疫情下出境旅游全部叫停,中产向往的国际化生活不復存在。

习近平2012年上任伊始提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施政目标,这也是大陆中产阶级的强烈共识。疫情当下,大陆中产「保卫战」已经打响。除了在恢復生产、刺激消费、减缓税费等领域推出政策以稳住中产群体信心以外,大陆官方还需进行更细致、更温暖的说服沟通工作,留出让中产理性表达诉求的舆论空间,弥补疫情中滋生的信任裂痕。稳住中产也就稳住了大陆改革开放的未来。

#亮马河 #中产阶级 #中产 #大陆 #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