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总统拜登开启了上任后首度亚洲之行,其各种表现以及美国政府近期在亚太心态的急遽变化,均揭示了中美「战略僵持期」或提前到来。但毫无疑问,基于中美两国目前的国力对比,美国仍然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甚至于在阿富汗战争结束之后,美国只要不在其他地区介入军事衝突,经过一段时间休养生息,美国国力会再次达到新的巅峰。
一般认为,大约只有中国国力等同于美国的时候,中美关系才可能进入战略僵持期,而在此之前,美国会继续保持咄咄逼人的战略姿态,中国则相应保持防守姿态以稳中求进。
呈现美国战略防御的一面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总是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这不仅是对中国,而且是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美国战略进攻姿态的本质就是要捍卫美国的超级霸权。恰如1990年9月11日,美国总统老布希在国会参眾两院的联席会议上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标,再如20年后的2011年,时任国务卿的希拉蕊表示「21世纪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无论党派为何,美国政界高层表现出的都是「领导世界舍我其谁」的霸气。
然而,观察此次拜登亚洲行的语调,已经出现明显转变,即美国不再强调「唯我独尊」,而是时时刻刻展现「美国关心亚太、要维护台湾海峡的和平稳定」,并在会见韩国总统尹锡悦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后寻求加持表态。换言之,拜登低调姿态,呈现更多的是国际战略学界所称的「防御性现实主义」,而不是「进攻性现实主义」。
首先,拜登亚洲行,首先访韩并直接去三星电子厂,瞭解半导体的供应链,这至少是29年来美国总统的首次,表明美国要想在高端科技产品供应链中继续领先,但已经不能倚靠「单边主义」了,紧密团结小伙伴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在涉台议题上,拜登「出兵防御台湾」的失言,与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的纠正,恰恰说明拜登政府的总基调是防御而非进攻。因为眼下,美国若强调对华进攻,中国强力反制可能并非美国愿意看到。
当然,美国的战略防御也可以解释为一种怀柔打法,或曰「以退为进」或者「诱敌深入」,但总的来说,拜登政府在亚太战略的克制性是非常明显的。
「战略僵持期」可能提前到来
展望未来,中美在亚太博弈各有优势,「战略僵持期」有可能提前到来。所谓「战略僵持期」,顾名思义,是说中美双方互有攻守,但并没有哪一方可以取得绝对优势和完全支配。僵持期或许会较长期存在,显然双方暂无更好的替代选项。
眼下,中国的优势在于稳住亚太的基本盘,从「一带一路」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循序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夯实中国与周边的经济互利基础。美国的优势在于依托于美英澳三国联盟(AUKUS)和美日印澳四方对话机制(QUAD),并利用多年来在地区秩序中积淀的号召力,构筑围堵中国的「虚势」。
笔者认为,拜登亚洲行启动了「印太经济架构」(IPEF),但由于美国未在市场准入和关税方面做出让步,所以IPEF显然并不可能替代RCEP。另一方面,中国虽然不喜看到美国在亚太布局,以及相应的军事动作升级,但似乎也无好的办法立即遏止。
两岸和平统一仍可期
虽然出于对台湾岛内政治「绿化」的担忧,中国大陆「武统」声浪一直居高不下,但是中国大陆其实并没有很急迫的「武统」衝动。原因在于,两岸未来的实力消长态势完全有利于中国大陆一侧。
俄乌军事衝突以来,美国承认乌克兰对美国战略的重要性,却只给军援,不出兵。虽然推动了对俄罗斯国际经济制裁,但未能避免乌克兰危机的升级。所以当拜登此次亚洲之行时明确提到「出兵防御台湾」时,相当多的台湾媒体报导都是持质疑的口吻,因为仅凭美国领导人的一面之词或不足取信。
随着中国大陆综合实力的不断上升,以及更加平衡地布局和经营亚太,终有一天会吸引台湾民眾的注意力,并最终累积为「回归心愿」的提升,两岸和平统一仍然是可以期待的。(作者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