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透过「日据时期台湾印刷媒体中的现代女性图像」来陈述女性图像在当代所赋予的时代角色和商业价值,藉由印刷媒体之作品来展现女性形象的髮式、衣袖、衣裙等外表妆扮,以及从事的活动与生活场景的陈设安排,这类女性图象是当时的时尚代言,具有温婉气质,被视为摩登(modern)女性。

●茶叶行销海报的女性意象

一、「Formosa Oolong Tea」

清末时的台茶曾占台湾出口总值的 90%,从 19 世纪开始,就对台湾的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影响,也带动了台湾新的权势阶层的兴起,从此时期的台茶广告中就能一窥当时社会概况和变迁,现代人也得以从其中感受当时台茶以福尔摩沙之名风靡西方的盛况!日据时期,台湾茶曾在欧美刮起一阵炫风,那就是以福尔摩沙为名的「Formosa Oolong Tea」,也就是今天的白毫乌龙茶。

以福尔摩沙为名的「Formosa Oolong Tea」,也就是今天的白毫乌龙茶。(照片:作者戴卓贤提供)
以福尔摩沙为名的「Formosa Oolong Tea」,也就是今天的白毫乌龙茶。(照片:作者戴卓贤提供)

在分眾行销策略方面,深入瞭解英国人喜欢味重色浓的印度茶,特别是操持家计的妇人,更爱频繁冲泡而仍有茶色者。但乌龙茶的茶色淡,无法与之竞争,必须强调其「香气」来取胜。由于乌龙茶较印度茶贵,消费者多中流以上,销售上採避免与印度茶削价竞争,而主打重视品质的中上阶层。以上种种,又有广告手段,又兼做产品区隔,可见一项「名物」(名产)的成功,商业要素缺一不可。

《臺湾茶业》季刊内页广告。图片来源:国史馆台湾文献馆(照片:作者戴卓贤提供)
《臺湾茶业》季刊内页广告。图片来源:国史馆台湾文献馆(照片:作者戴卓贤提供)

DI-NA 牌上选福尔摩沙乌龙茶贴于外销出口的茶箱上的标籤,边缘有樱花及叶形图案点缀。从图中的和服仕女和富士山可以推算是日据时期的设计,展现出浓浓的大和风。仕女和小孩隔海面向太阳照耀下的日本富士山,除了带有遥望故乡之感外,也细诉着当时台湾与日本的从属关系。

国立臺湾歷史博物馆搜藏品(照片:作者戴卓贤提供)
国立臺湾歷史博物馆搜藏品(照片:作者戴卓贤提供)

二、「帝国茶牌」

日本的「帝国茶牌」,精选福尔摩沙乌龙茶广告海报,上有日本仕女穿着和服的持扇图,以突显产品的原产地,反映当时脍炙人口的图像。下印有THE FORMOSA MERCANTILE CO.TAMSUI (台湾贸易公司.淡水)。

日本的「帝国茶牌」。(照片:作者戴卓贤提供)
日本的「帝国茶牌」。(照片:作者戴卓贤提供)

三、首张广告海报

日据时期台湾茶外销市场的首张广告海报,画中一位东方女性,身穿旗袍,优雅地端着茶杯,气态神寧,很符合当时西方人对东方女性美的解读;台湾美人品茶,加上外文FORMOSA OOLONG等字样,经常出现在岛内外各博览会中。为打响台湾茶名号提供重要助力。

图片来源:国立臺湾歷史博物馆,馆藏号2008.002.0001(照片:作者戴卓贤提供)
图片来源:国立臺湾歷史博物馆,馆藏号2008.002.0001(照片:作者戴卓贤提供)

四、新式装扮

1920年代,台湾女性接受日本新式教育,或是工作需求,而改变原先的穿搭。女性髮型开始流行短髮,不再挽髻,并且开始烫髮。而将头髮剪成齐耳直髮,前额垂覆浏海,身穿洋装配高鞋,已懂得欣赏短髮的时尚感。更开始以缎带束髮或以珠宝等饰品做成的髮箍套在头髮上,如此装扮也逐渐大为风行。日据时期台湾乌龙茶使用的美女海报,当时的审美观,认为圆润的脸是福气、才是美!仕女身着唐装短挂、髮髻梳妆,以外国人的角度描绘台湾或东方的典雅美人形象。广告中的摆设,除了重点宣传荼叶所使用的杯盘外,也会加上一只小茶匙,与昔日相比较,我们今天是较少使用茶匙,品茶雅赏也有所不同。

日据时期臺湾乌龙茶使用的美女海报。(照片:作者戴卓贤提供)
日据时期臺湾乌龙茶使用的美女海报。(照片:作者戴卓贤提供)

五、外销广告海报

当时台湾发行一系列以「FORMOSA OOLONG AND BLACK TEAS」(福尔摩沙乌龙茶与红茶)为名号的广告宣传海报流传到海外市场,当中有许多东方女性的角色,不仅是宣传自家的茶,海报本身也是典型外国人对东方文化的印象。(注:福尔摩沙是台湾在国际间的通用名称。)1920年代台湾茶商工会发行的茶叶外销广告海报,以穿着喇叭袖花点单襟唐衫,搭配摩登短卷髮的台湾仕女为主题,强调产品的台湾特色。外销产品与在地传统文化呈现融合的画面,号称:「茶装的日常浪漫」。

图片来源:国立臺湾歷史博物馆馆藏号2008.002.0002(照片:作者戴卓贤提供)
图片来源:国立臺湾歷史博物馆馆藏号2008.002.0002(照片:作者戴卓贤提供)

六、台湾茶叶海报

在日据时期,台湾茶叶海报,也会出现日本文化的元素,除了延续清代的旗袍外,也有日本和服女性的出现。背景衬底的挂画应该是台湾中部的台中公园,流露出茶叶与在地的关系。仕女的化妆不同于典型的日本仕女图形象。同时,她呈现倒茶的姿态,却并非正在品茗,而茶杯里也没有茶汤,与其他的茶叶海报有所不同。

(照片:作者戴卓贤提供)
(照片:作者戴卓贤提供)

●明信片里的女性角色

一、宣传产品

在1905年从美国奥勒冈州波特兰(Portland Oregon)寄到英国北亨伯兰郡(Alnwick, Northhumberland),收件者是乔治·布拉尔博士(Dr. George Bral)。透过这张明信片看到日本文化无远弗届,更忘不了茶道文化的气息,以英文宣传产品并以赠品来进行行销「每位顾客都将免费获得一份的精美茶包纪念品」。

(照片:作者戴卓贤提供)
(照片:作者戴卓贤提供)

二、中西装扮混搭

在许多明信片中,可以看到日本时代女性装扮,呈现中西合璧的混搭风格,明明作传统打扮,但也搭配了西式百折裙和皮制跟鞋,也戴有细致的手套、帽子、洋伞等行头(服装道具)。

(照片:作者戴卓贤提供)
(照片:作者戴卓贤提供)

三、《咖啡店时代》明信片

「女给」是女服务生之意,除接待及服侍工作外,也担任与客人聊天、玩乐的角色。1930年代台湾吹起自由恋爱风气,却仍受传统婚姻观念束缚,因此提供暧昧互动、肢体接触、恋爱氛围的女给,成为摩登珈啡厅中的一大亮点,让不少人慕名到珈啡厅消费。女给早期的形象多为和服搭配露出后颈的日式髮髻,以温婉含蓄形象示人,而随着西化风潮的兴起,大眾对于女性形象的喜好转变,女给开始装扮俏丽短鬈髮、展现曲线的合身洋装。

左下角咖啡杯及高脚酒杯的图案,说明咖啡店虽名为咖啡店,却不只贩卖咖啡,还包括鸡尾酒类饮料。封面女郎的短髮造型,露出线条的贴身服装,配上高跟鞋,加上侧脸的微笑,散发出女给魅力的诱惑气息。(照片:作者戴卓贤提供)
左下角咖啡杯及高脚酒杯的图案,说明咖啡店虽名为咖啡店,却不只贩卖咖啡,还包括鸡尾酒类饮料。封面女郎的短髮造型,露出线条的贴身服装,配上高跟鞋,加上侧脸的微笑,散发出女给魅力的诱惑气息。(照片:作者戴卓贤提供)

四、台湾情调──艺姬(艺妓)明信片

艺妓文化雏形在日本从17世纪开始,当时着名神社附近聚集很多的商店,在这些店工作的女服务生称为茶汲女或茶点女,有些茶汲女会用歌曲、舞蹈的商业手法来吸引客人,不断推陈出新下从由普通茶水屋演变成专业培训中心的「置屋」。艺妓并非性工作者,其工作内容除为客人服侍餐饮外,主要以舞蹈、演唱、演奏等方式活跃席间气氛,也会接待女性客人,白脸妆、日本髮的头套、身穿振袖和服来招待客户。艺妓一般年轻貌美,且于茶道、和歌、舞、香道等诸艺皆有不俗的造诣,服务对象只限于达官贵人,达官贵人亦以客礼待之,所以社会地位相对较高。

图片中的年轻艺姬身着唐装短挂,衣服以素面简单为主,没有浓妆艷抹,神态自若,以右手托腮正在沉思当中,这姿势恰好露出左右手腕上所佩戴的手表及金色手饰品,象徵她所拥有的身分和地位。
图片中的年轻艺姬身着唐装短挂,衣服以素面简单为主,没有浓妆艷抹,神态自若,以右手托腮正在沉思当中,这姿势恰好露出左右手腕上所佩戴的手表及金色手饰品,象徵她所拥有的身分和地位。
1895-1945女性系列杂志封面明信片(照片:作者戴卓贤提供)
1895-1945女性系列杂志封面明信片(照片:作者戴卓贤提供)

(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研究生)

【未完待续】

◎史话欢迎读者投稿,针对两岸关注之歷史事实或人物撰文,体例不限,举凡传记、论文、散文、书信、日记,抚今追昔之访谈纪录或自述回忆等。来稿请寄[email protected],主旨注明「史话投稿」,请附姓名与专业背景或居住地。本版对来稿有删修权,文章仅刊载于中时电子报。

#海报 #女性 #台湾 #日据时期 #乌龙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