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后入学的大学生,入学三年,疫情三年,「大学生活」在他们心中早已有不同的定义。

昔日的大学生活——社团、课堂、聚会、旅游和恋爱,变成了封校、网课、核酸,以及在食堂、图书馆和宿舍的三点一线,还有不断的延迟开学、提前放假,考试、面试机会被频频取消或延迟……

以及,实习、考研、考公、升学、留学或者就业,站在疫情下的十字路口,应届生们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艰难抉择。

这届年轻人,如何应对他们二十多年来变化最大的时刻?「后浪研究所」联繫了大陆全国多所高校的大学生,请他们聊了聊。

有人在封控的上海校园,经歷了确诊、隔离和康復;有人毕业论文的田野调查、博士的申请考核,都通过线上完成了;有人面临突然的转专业,学习和就业都要从头开始;有人选择旅居游学,寻找理想大学生活的替代方案;有人坚定留学,从伦敦到洛杉矶探索不一样的世界……

疫情给大学生们留下的是另一种校园记忆。

他们的行动与选择,也成就了一代人成长中的一次次尝试和突破。

在上海度过这个特别的春天,终于可以回家了

小羊同学|上海交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研一

3月中旬的时候,我不小心在校内确诊了无症状感染(可能因为校内便利店的缘故,我们寝室三个人都陆续感染了),被疾控带去上海金山区的公卫中心住院。那个时候人比较多,床位也很紧张,学校后来帮我们对接了医院,安排了有床位的地方。我们学校的学生都基本集中在这个区域住院,方便统一管理。

在医院接受治疗,符合出院要求后,学校就派车来接我们,再带去酒店隔离。这三周隔离期间,每周都会进行核酸检测,隔离结束,再去校外的南阳北苑宿舍隔离了7天,最后返校前进行一个核酸检测,没有问题之后才能返校。真正再回到学校时,已经是4月27日。

住院的费用是学生的医保全免的,酒店隔离和校外宿舍隔离的费用也都是学校负责的。我回校后,校园已经基本是比较正常的状态,大家可以凭出入证去食堂买饭。在我住院隔离期间,我知道学校有段时间是对楼栋封闭管理,学校的老师把饭直接送到楼下。

回校之后的校园生活逐渐恢復正常。我平时会和朋友吃完饭就在校园散散步,和朋友打打球,校内的水果店、瑞幸咖啡、麦当劳、奶茶店,慢慢都正常开放,也可以线下点单了。自习室开了,可以预约进出,快递也能正常收发了。学校里有个植物园,里面的花还蛮多的,前段时间好多女生会去植物园拍照,思源湖旁边也有人会去喂鸽子。再两个礼拜之前,大家还会钓小龙虾,虽然现在被保安禁止了。

学习上,基本还是在上网课。有些课程的考试,期末就直接改成了大论文的形式。我们平时课程以做实验为主,但现在疫情封校期间,进出实验室需要申请,也会限制人数,并且有老师或者博后在的实验室才能开放,比如一天最多就三个学生在实验室,也会主要优先高年级博士或者要毕业的硕士进实验室。

我们系的很多老师目前都不能进校,所以有一些同学没办法开展实验。比如我师兄最近在实验室都没有水,还要採购一些实验物资,就会比较麻烦。还有我身边的同学,担心一个暑假都不能做实验,会不会耽误自己毕设的进度。

我是去年保研来交大的。

我们21那届保研的夏令营都是线上的,好像当时就没有线下的。我觉得如果线下面试,可能会给老师留下更好的第一印象,还会有一些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实地来这个学校感受一下校园环境。线上云参观的形式,好像就没有这种感受。还有考核形式的变化。本来线下考核就是笔试+面试,但我们那年就把笔试取消了,面试时间延长了一倍,一个人半个小时。

但夏令营线上考核也有好处,比如可以同时申报好几所学校,反正都是线上会议,可能不会有时间衝突。过去线下考试,都集中在7月上旬,就只能选择其中一所或者几所去。

疫情让我觉得,你可能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4月底,我结束确诊后的治疗隔离返校,已经在学校待了一个月左右。提前报备社区,开返乡证明,5月30日,我终于离开学校,校车会送我们去虹桥站,上车前还发了早饭。一路上还是很顺利的,到达家乡高铁站后,会排队并去往相应的隔离点。因为提前报备了过敏情况,社区还把我从被误拉去的原生态米果果小镇隔离点,接回到普通隔离酒店,一日三餐的饭菜丰富。经过独自隔离的六一和端午节,6月6号,我终于隔离结束,被家人接回了家。经过3个多月,终于恢復了自由,很开心。

我跟导师说等上海疫情基本稳定,校内实验室完全开放后,我再申请返校。暑假打算在家先好好放松一下,平时会看文献学习,相当于给自己放个假。(《四年大学三年封校 疫情下的大学生活》七之一)(朱雯卿Judy)

(本文来源:「后浪研究所」公眾号)

#学校 #隔离 #实验室 #大学生活 #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