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就读的辅仁大学歷史学系,至今依然保留着一项傲人的传统:所有同学都能在毕业时,交出一篇一万余字的学位论文。这是因为,辅仁大学歷史学系至今仍然开设论文写作的必修课程「史学方法」,而其他很多台湾高校的歷史系,已将论文写作课排为选修课。

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近代上海有轨电车与城市发展之关系(1908-1975)》,正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完整训练,加上自己努力收集资料,以及查阅各类研究文献后写就的。虽然现在回过头看这篇不太长的文章,对于上海有轨电车发展变迁的分析还是欠了火候。不过,在写完之后不久,那种兴奋的感觉至今难忘。下文将和大家分享我写作这篇本科论文的完整经歷,希望大陆高校歷史系的老师和同学们能从中有所参考。

课程

辅仁大学歷史学系由于通常一个年级分为两个班,共招收120多个学生,因此史学方法课程被划分为四个组别,按字母编排,由四位老师分别担任授课老师。这门课程是论文写作指导的学年课,在同学大三时修习,最后提交的论文即为每位同学申请本科学位的毕业论文。

我当时修习的是C组,由陈识仁教授负责授课。陈老师主要的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政治史与社会史,在我们C组,研究中国古代史的论文其实并不多,因为毕竟能够熟练阅读文言文对很多同学而言是不小的挑战,大部分同学最后的选题主要集中于中国近现代史以及台湾史。不过,这并不妨碍陈老师对我们每位同学在论文写作上的悉心指导。

在课程的规划中,陈老师要求我们在上学期交出一篇研究计划,且要在期末轮流上台用ppt报告,非常类似于硕博士的开题报告。而在下学期,我们每位同学需要缴交不少于1.5万字的论文。因此,这个修课要求对很多同学而言难度不小,所以系上传说他是「大刀」,这是因为如果选题不合适,或者修课态度不佳,很容易拿到不及格,需要在第二年重修。现在看来,对于一些未来志不在学术研究的同学而言,这种害怕是不难理解的。但是,对我这样走上学术研究之路的同学而言,当年的训练比较现在的写文章压力,真可谓「毛毛雨」。

至于课程本体方面,上学期会介绍学术论文的写作入门,包括如何选题、如何使用学术数据库,怎样规范书写注释,以及避免抄袭等内容。下学期并不会上课,而是採取老师每周一对一指导写作的方式,每位同学需要在当周跟老师预约时间,就论文写作上遇到的问题向老师匯报,老师也会耐心地帮我们指出论文写作上需要注意的一些地方,比如问题意识的强化、文字的精炼等等。

陈老师是一位平时幽默风趣,而在课程要求上一丝不苟的老师,这点从他授课的一些细节中便不难看出。在谈到如何选题时,老师上课举了个很有趣的例子:有位同学想研究「宋代乞丐的内心世界」,乍一看,这是个「视角向下」的有趣选题,但老师无情地给这个题目泼了冷水:乞丐由于普遍文化程度低下,难以留存属于自己的文化资料,精英阶层则不太可能关注这类群体,因此有关宋代乞丐的文字资料极其有限,难以形成一篇文章。用如此幽默且精当的案例来说明选题需要注意的可行性等要点,陈老师的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门课上,我第一次学会如何用知网、华艺线上图书馆等数据库成系统地运用关键词链等搜索论文。虽然大三之前,我在习贤德老师的课上用过这些库,但也只是浅尝辄止。由于需要写一篇长篇幅的论文,就非常需要用关键词、引用率等指标来搜索合适的论文。除此之外,陈老师也会发送一些「如何写作学术书评」、一些学校学报的注释规范要求等实用文件,帮助同学以学术风格而非之前习惯的高中写作文式的写作习惯来写作论文。

选题

那么,我又是如何确定我的论文选题呢?在此,我要向我的本科恩师之一的高郁雅教授深表谢意。高老师主要的研究领域是民国新闻史,我在大二的时候,修习的「中国现代史」必修课,授课老师正是高老师。高老师非常会上课,总是会将民国人物,包括一些政界、文化界的名人,他们的掌故说得妙趣横生,也许我日后对民国社会史的兴趣就是在那个时候燃起的。

高老师也是我大一时候的班级导师,她早已知道我是来自上海的陆生。所以她在我大一时就曾经建议我,一定要利用好来自上海的地利之便,可以选择做民国史的题目。她说,她常常会到上海来看史料,上海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史料宝库,错过就太可惜了。

我想起了高老师的这番话,于是在大二暑假就开始搜索各类选题。最开始的时候,我特别想做「大上海计划」的题目,那是因为我从小喜欢看各种地图,每当看到杨浦五角场附近「国」、「政」、「民」等打头的路名,以及如蛛网般的道路系统,就想知道这个地区的路网为何会有如此有规律。到初中时,读到《上海乡土歷史》教材,方知这背后涉及一个民国时期系统的上海城市规划:大上海计划。到我后来要选择选题的时候,我确实非常想细挖这个计划背后的细节。然而,在修习课程过程中,陈老师说选题需要创新,我在知网上一看,好家伙,这个选题已经被太多人做过了,自己一个小本科生,还能在从中能有所创新?最后不得不忍痛放弃了这个选题。

后来,我将关注的眼光投向上海的有轨电车。一来是因为我对上海公共交通领域的长期关注,小的时候就喜欢看地图、看各个公交线路的走向。后来,我发现很多线路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但在市面上专门将之作为严肃学术问题加以讨论的作品并不多,于是想壮壮胆子,想挑战一下上海已经消逝的有轨电车(铛铛车)的变迁史之写作。虽然事后想来,自己的这番「雄心壮志」未免大了些,如果要详细分析有轨电车之于上海城市发展的意义,写一本专着都够了。但那时候,我真的就想拿铛铛车的故事「练手」,也顾不得太多。

二来是因为自己平时特别喜欢看老上海的各类掌故,特别是上海纪实频道的《檔案》等栏目,经常会播放一些老上海城市记忆的纪录片,我现在的导师苏智良教授等上海史学界的前辈也多有出镜。对于民国上海的歷史,我并不是完全陌生的,甚至本身就是带有一些好感的。所以,我最终选择了上海有轨电车与城市发展关系作为我本科学位论文的选题。当我把我的想法和高老师分享时,她也很赞成这个选题,并且热心地帮我挑选了一些参考书目,例如苏老师主编的《上海城区史》、曹聚仁的《上海春秋》等等。

写作

就这样,我在上学期把有轨电车的选题上交到陈老师这里,他同意了我的想法。于是在上学期中后段,我就先开始写作计划的写作。

写作计划当然要说明我选题的缘由,更重要的是要论证我选题的可行性。因此,这段时间主要的工作是先排摸上海电车相关主题的论文、专着,以确定相关研究进行的程度,从而确定自己论文可以创新的地方。此外,还需要排摸一手资料,如报刊、檔案、时人笔记等关于上海有轨电车的记载是否足够撑到一篇1.5万字论文的量。

幸运的是,在我写作本科论文的时候,有关上海有轨电车与公共交通领域的论文还不能说很多。我就进一步鼓起了勇气,坚定了自己做这个题目的决心。同时,我也查阅了不少图书资料,发现有关上海有轨电车的歷史照片,以及当时人们针对有轨电车的回忆还不算少。

于是,我参考了陈老师发的一篇台湾「科技部」研究计划申报的文章,写了论文计划,论证了我选题的可行性。当然,因为我之前的工作做得细,陈老师非常肯定了我的计划,并直言「期待你下学期的作品」。

到了寒假回上海的时候,就需要开始论文正文的写作。在听了高老师前往上海市檔案馆「寻宝」的建议后,我在2016年初到了上海市檔案馆外滩馆,办理了阅檔手续。那时候,外滩馆还是用卡式的阅檔证,是棕色的小卡片,上面会写阅檔证号和密码。办完后,我就利用了寒假短短的两个月不到的时间,经常来上海檔案馆看檔案。我用「电车」等关键词,在检索系统中查阅,果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檔案,例如1946年上海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关于建设有轨电车网的建议书(檔号Q417-1-1146)。后来,我以这份檔案为基础,运用了我修习陈识仁老师上「中国歷史地理」课时用的CoralDraw软件,自己画了一幅上海1946年后的有轨电车规划线网图,有了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另外,我也从高郁雅老师的「中国新闻史」课程中「偷师」如何使用报刊数据库,例如《申报》数据库等等。在确定了论文选题后,我就经常到高老师的课上旁听,果然我听到了我非常需要的一个技术,就是如何运用报刊数据库,以特定关键词作检索,来寻找需要的史料。当然,高老师在课上与课后对我的「开小灶」时,也很多次强调「千万不要迷信报刊数据库」,用完数据库之后「一定要找出原来的报纸加以比对」。于是,在使用数据库之外,我也会去台湾大学图书馆、中研院近史所郭廷以图书馆等有收藏《申报》、《东方杂志》等实体近代报刊的图书馆,把这些报刊原文找来一一核对。这个习惯我至今依然保持,可以说,好习惯就应该要在平时的工作中逐渐养成,万不可偷懒!

同时,我也借阅了大量上海城市史的相关专着,以及专门志、文史资料等资料来辅助文章的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第一次接触了张仲礼等史学名家的专着,当然,我也认真阅读了现在的导师苏老师主编的《上海城区史》。现在才知道,大部分涉及上海城区(如闸北、曹家渡等街区)文章的写作者,是我师门中的学长姐,当然,这是后话。

事实上,事后检视我的这篇文章,原创性的内容并不算多,更多是前人着述观点的搬弄,文字带着明显的模仿痕迹。不过我还是借助这次写作的实践,算是初步摸清一篇学术论文从想法发端,到收集资料,再到动笔写作,这一诞生论文的全过程,我至今仍从中获益匪浅。

文章初稿从2016年的1月开始正式动笔,到3月底写完,一共花了三个月左右时间,写了2.2万字。在师生每周交流的时候,陈老师对我行文内容倒没有太多的纠正,反倒是在意我文字的精练程度,他一直认为我说了太多的「圈话」,行文有些啰嗦。他教我避免行文啰嗦的办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高声朗读自己的文章,觉得不对劲就需要修改、润色。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在我今天写论文的时候,我每写完一个段落,也总是会把写好的文字念出来,去检查通顺的程度。

终章

到了4月初的时候,我们就进入到论文的评议阶段。陈老师的上课方式也非常有巧思,是模仿学术研讨会的形式,每周上课针对一篇论文,设置主持人、报告人与评议人,主持人进行开场说明,报告人会用几分钟时间说明行文内容与讨论问题等,评议人针对文章内容和优缺点等方面加以评述。并且为了增加真实性,陈老师特意从系办公室借来学术研讨会会用到的铃铛,按铃一次说明时间快到,需要报告人注意时间,按铃两次说明时间已到,报告人必须中止发言,进入到评论环节。

每一位同学经过排序,都会经歷主持人、报告人与评议人三个身分,因此我也需要阅读其他同学的论文。我最先拿到的身分是评议人,当时我收到了其他同学的论文,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心里其实还是有些不满意的,因为一看照搬照抄的痕迹太明显。当然,碍于同学的情面,我当时的评论还是很保留,只是点到了行文中的不少瑕疵。不过陈老师就没那么客气,我记得他当时板着脸,直接说这位同学的行文态度有问题。我那时才发现,原来系上「陈大刀」之名诚不欺我,面对态度不认真的同学,「大刀」自然地会向他们头上「砍」去。写论文、评论文的经歷也提醒了我,为人处世需要认真以待,不认真终究是糊弄不过去的。

到了六月底,终于轮到我做报告人了,我当时做了一份事后看来有些花俏的PPT来做报告。今天看来,学术PPT还是简洁、乾净地好,用些花里胡哨的字体、排版往往效果适得其反。我主要从我行文的动机、所讲的一些问题来开展论文的说明,当然,时间把控稍微弱了点,最后有些问题要点没来得及说完,铃声就响了。不过好在,因为之前细致的工作,老师和同学对我的论文总体很满意,我还记得我的同学说,读我的论文「读到一处会发现前面已经交待好了背景」。这是因为,我在写文章的时候很注重逻辑的「布线」,一定要做到严丝合缝、环环相扣。陈老师则说我的论文「问题意识偏弱,更像是一篇上海有轨电车的变迁史,这是另一种论文写法」。最后,我的学期总评分数很好看,论文也入选了辅仁大学歷史系「王任光神父奖学金」第一名,编入本科生刊物《史苑》第76期,算是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这两天,我终于找回了我当时本科论文的电子檔,以一位博士生的视角重新读了读当年的作品,不免感到行文还是有些幼稚了,而且引用的参考文献量还不足,像卢汉超《霓虹灯外》这些经典作品没纳入行文的考量,非常可惜。不过,我依旧怀念当时写完时,那种对文章诞生的欣喜与期待。这就犹如一位父亲,在产房中看着自己孩子降生一样的兴奋感。虽然,这篇文章只是我学术论文的起点,但我永远无法忘记每次写论文时,那种视自己论文为孩子的热情与悸动,享受着如同十月怀胎般,打磨论文的快乐感觉。我的论文当然不可能十全十美,然而我相信,只要在写作的过程中,带着虔敬的心动笔,把心刻进了论文,那么她一定是最甜美的果实。

(陆轶隽/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政治大学歷史系硕士)

【徵文启事】

中时新闻网「两岸徵文」栏目,延续《旺报》两岸徵文活动,徵文主题: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两岸看世界、两岸一家人、两岸新时代,欢迎全球华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过亲身经歷的故事,刻画两岸社会肌理,描绘世界见闻,打破刻板印象,促进两岸民眾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视野,向读者展现时代的脉动与发展趋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脸书粉专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欢迎线上互动。

#论文 #写作 #老师 #选题 #辅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