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台湾歷经内外剧烈的结构转型,由原本政府与菁英主导的计划型经济,走向顺应趋势的较大市场开放,至于由此衍伸至社会层面影响迄今的,则是经由世代效应民识自觉,使得普遍庶民不再只是政府施政与经济产业的下游因变项,而已逐渐成为引致发展变迁的自变项。
无论是在经济方面或是政治方面,本来就是发展主体的人民与人口,遂以成为两者争取的竞逐对象。并且透过市场商业与选举动员的实际操作,而打破层级渐趋扁平乃至浅薄庸俗。
如此直至疫情期间对于全球化民主化的沉淀反思,以及俄乌衝突带来的大国进退难以为继,终于开始回到人类社会探索发展的本质初衷。原本琅琅上口的民有、民治、民享,在选票任期的框限桎梏下,已与贤能在位的憧憬期待如此地距离遥远。
于今回顾在此社会发展的结构逻辑调整转换之时,似乎亦需伴随着群体成员在内涵本质上的相应延伸。此即个体意识在公民自觉之下能否先私后公地向外连结,而成为民主社会的移转考验。其中的要件即在对于他人与环境的自发关注,以及生计不愁之下对于金钱物质的基本态度。
经过如此的转型质变也就不再追求出人头地,金字塔型的菁英领导价值意识几乎弃若敝屣。然而国父原本擘画的训政阶段匆匆带过,着眼后知后觉中产多数的导引菁英,并未系统形成真正发生,反而是表面维持的稳定和谐勉强遮盖了台面下的逆流不断与青黄不接。
这些深层结构直接衝撞了方方面面的公共议题,同样包括了多年以来当然重要不容迴避的两岸关系。于今反思两岸议题正本清源,似乎已该回到一个简单的基本问题,对于绝大多数的台湾同胞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最实际最贴切最有感的两岸关切。
百年前国父在三民主义中已经阐明,社会是歷史的重心,生存是社会的重心,而民生问题就是生存问题。处在今时今日的台湾,面对如此迫近的两岸事务,不只应该尊重民意广泛徵询,更应充分告知充分尊重每位同胞在面对重大议题时展现自由意志的主见定见。然而事实上却是在许许多多的地域场合,两岸已成长期以来的禁忌话题,至于里子部分的民生经社发展,更已是不是被面子部分的主权尊严模糊掉了。
在面对全球内外变迁的1990年代时,议题导向结合理实的管理科学领域开发出了多评准决策。而在首部专书的最终章节则导向了心理学中的认知判断。概略而言,在有关二战之后人心人性的探讨方面,认知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中已有较为成熟可观的成果足供借镜。
前者涉及个体与个人的认知黑箱,后者有关群体与社群的政策黑箱。二者在对应公共事务跨域治理的各种课题领域时,最重要的人的部分的认知结构与互动结构的厘清界定与验证确认,大体上在合理前提之下已然得以开启。如此当可大幅减少民主与发展、市场与统治、社群与个体等在变迁社会中处处可见的复杂争议与低效不公。
国父思想中的重要遗绪则可用以宏观调控:哲学层次的心物主从,民权主义的权能区分,谆谆告诫的知难行易,事实学理的行而后知,与发展布局的迎头赶上,如今皆可对应多数民眾的所知所感指引参照。如若得以较为全盘系统地规划构想贯穿打通眼前台湾的政党恶性竞逐、媒体四散五裂、走向相悖的内外格局、与不战不和的何去何从,当可裨补训政时期的轻忽疏漏与面对两岸的知识贫穷,朝向更上层楼的多中心治理急起直追,乃至得以全民参与各界共议的传承态势引领两岸的民主协商。
70余年来的两岸隔海分治,分别探索了人类发展的两种基本道路。台湾走的是资本主义,讲求心物合一,追求市场效率与开放竞争;然而贫富差距南北失衡,普遍功利近视之下,民眾的小事成为政府的大事。大陆走的是社会主义,强调唯物辩证,着眼宏观大局,追求各项公平,然而坚持维稳之下也常事事流于形式,中国政府成为全球唯一可办大事的政府。
于今检视全球态势下的实践经验,着眼个体的市场逐利,把握整体的政府威权,已经须以兼顾个群的公民社群予以连结。这些大体遵循孙中山主张的三民主义,符合大陆坚持的社会主义,也正就是中国传统向往追求的大同社会。
基于对人心人性的了解掌握,这些已可由操作层面的跨域治理来解构分析。所谓跨域,即系涵括了事实层面的知识领域,价值层面的私而后公,人际层面的连结兼顾,情境层面的发展阶段,以及流量存量的累计结算。其中国者人之积,人者心之器的勾勒提示,已经指向了两岸接续的融合统好是以人心人性作为核心检验;建国大纲中的地方自治,也与多中心治理的大意相符。两岸可由学界智库共建模型,让这一举世瞩目的人类大事得以较高标准来筹备期待,让势将载入史册的即将翻页可以monitor and review。
原本若要了解社会政治主要系採民意调查,近年来台湾亦在倡议审议式民主,这些与大陆所提的协商民主可谓殊途同归所见略同。现在更可加入普遍在用的社群网路,让各界参与更为广泛。然而国父所谓的知难行易,主要即系针对人的部分,个人的认知、态度、行为本就时常有别,尤其是习于传统封建的中国人,表里两套言行不一几为常态,制约了发展也阻碍了两岸。
中国的传统教育主张心性的磨练,不强调如何说而要求如何做,大陆甚至有外行领导内行的讲法。因为要完成艰鉅的任务,真正的关键是在坚持目标方向的使命热忱,而不在于知识专业的熟练表述。
几千年来维繫中国人稳定传承不求发展的主要是儒家的诚信与法家的严明,也有外儒内法的说法。如今迈向全球的大道之行,似乎可以加上以民为本的墨家的兼爱。这些都是久经考验的本质互通的人心智慧,可由个体层面的开诚布公到整个整体的天下为公一以贯之,并以理论架构与方法程序予以系统化模式化,当然亦可加上身处变动世局中许多人早已习惯採取的活在当下的处世哲学。(作者为孙文南院院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