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智库」从5月开始一连办了四场论坛,关注「从俄乌战争反思台海危机」。四场活动下来,匯聚了不少能量,也初步廓清了分析视角和理论框架——俄乌战争虽有其民族与歷史的矛盾根源,但更多是冷战思维(或说,1998年北约东扩启动的「新冷战」)下的地缘政治对抗与利益集团的算计,西方惯常以「民主对抗专制」的意识形态话术来掩盖其金融、军工复合体的掠夺性本质,但一旦战争爆发,首先被摧毁的就是真相与民主,只剩下伤亡与仇恨。而这场战争或许能带给台湾深刻的教训:同样身处地缘政治前缘,如何不被美国带入集团对抗的风暴中,才能避免自己成为「代理人战争」下的祭品!
有了上述思想储备之后,海潮团队进而思考后续的行动方向:一、如何把焦点拉回台海,让两岸受眾更有「既视感」?二、如何用更通俗的语汇与大眾沟通,而不仅止于学术、文化、社运圈?
因而,第五场论坛,团队特邀请张钊维导演来讲述他的两部纪实电影:《冲天》描述抗日战争期间中国飞行员舍己救国的故事,《本来面目》则是圣严法师如何在颠沛流离的乱世下引领眾生。两部作品虽各有主题,但其底层关怀,都跟海潮系列讲座对于「战争与和平」的反思相接壤。正如,团队与钊维导演洽谈讲座的主题时,他曾用一段结合宗教思维与社会批判的话来阐述「和平的要义」:和平就是去除贪嗔痴。贪是贪婪,是战争的发动机,表现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痴是傲慢,自诩高人一等,对特定意识形态的执念,是战争的助燃剂,表现为种族主义、纳粹。嗔是愚昧,是战争的火药桶与柴薪,在资讯被垄断、扭曲的时代,表现为仇恨、排他、容易被煽动。而如果心中没有眾生平等,只有贪嗔痴,那么原本用来自卫的武器,必将成为敲开地狱之门的邪恶工具。
此外,团队邀请钊维来主讲,还因为他是个擅于跟大眾沟通的导演,影像语言生动,且通俗易懂,能把严肃的主题说得清新动人。就像在《冲天》里,一场扣动人心的激烈空战,导演却是从地面女眷的观看视角,呈现女性面对战争的焦心、无助、与彷徨,最后,「她在昏天暗地的恸哭中度过了胜利夜」。而在《本来面目》里,钊维再度展现绝佳的叙事手法,单单圣严法师一生中的四个放下,就足以引领观眾进入叙事核心、融入故事中。钊维曾说过,他拍电影的理念之一,是「从8岁到80岁都可以看」,而这两部涉及战争史和宗教思想的「硬核」作品却能在两岸一般大眾激起广大回响,即为明证。
敲定钊维和他的两部作品,主持人和回应人的人选很快就浮上台面。一来,他们或多或少参与了这两支影片的筹画与制作,对钊维拍片的理念知之甚深。二来,他们各有专业领域,能与钊维展开跨界对话,这也符应论坛要面对更多分眾的目标:主持人锺乔是台湾剧场界的资深导演,回应人杨蓓教授、作家王浩威、金钟编导黄志翔,则分别是宗教教育界、大眾心理学、影视产业的知名人士,也各自拥有不少粉眾。
简言之,海潮以前四场讲座为思想储备,将于7/3(日)推出第五场论坛,以跨界、通俗、在地性为诉求,旨在用接地气的方式传达团队的理念,期能以文化行动的穿透力,激发更多思辨与回响!
钊维曾说过,在某个意义上,他拍《冲天》是为了两岸的年轻人。至于他想跟年轻人说什么?这里不剧透,欢迎7/3(日)14h-17h上线与会。(作者为金钟奖编剧,反思战争——文化行动论坛策展人)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