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郭树清上任中国央行党委书记及中国银保监会主席以来,为保证中国金融体系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推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比如对加密货币的炒作拒之于国门之外、关闭所有的P2P平台、对资产管理通道的乱局全面整顿、对房地产开发商融资画出「三条红线」等等,政策推出后,其成绩斐然。这也保证近几年来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在可控制范围内,既没有让黑天鹅飞出,也没有让灰犀牛显身。但是,中国金融市场就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吗?

中国的金融体系与美国完全不一样,美国是以股权融资为主,中国则是以债权融资为主,而且中国这种融资体系的融资格局多年来一直在强调调整,希望加大股权融资的比重,但是与债权融资的银行体系相比,银行体系的债权融资增长速度更是要快,这些年来,这种融资格局变化不是很大。比如到2022年5月底,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达到354兆元(人民币,下同),20年间增长13倍以上(2003年仅27兆元)。可以说,中国银行业资产的快速过度扩张,它应该是当前中国金融体系风险最大源头。而最近河南村镇银行、南京银行等银行出事,以及上海、海南等地银保监会局长纷纷落马,从中可以看出问题之端倪。

近20年来,中国的银行体系之所以会如此快速的扩张,得益政府政策的鼓励与保护,只要获得银行金融牌照,就可以躺着赚钱。所以,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银行业家数也由几家,发展到2021年底4604家。比如,在中国央行存贷款基准利率管制时期,在很长时间内商业银行的存贷差基本上保持在3%以上的水准(国际上的商业银行利差水准基本上是在1%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在中国经营商业银行岂能不赚钱?即使现在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也是由几家大的商业银行来确定,由这些大的商业银行来出价,看上去是市场化程度挺高,实际上这些商业银行的出价岂能不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也就是为何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曾两年都不动的原因所在。既然中国金融监管部门用资源与政策来保护商业银行的利益,那么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也要服务于监管部门的指令。

今年4-5月份所发生贷款变化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10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9468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6454亿元,同比少增8231亿元;住户贷款减少2170亿元,同比少增7453亿元。从这些资料来看,4月份金融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融资塌方」。从环比看,社会融资规模及新增贷款总额都下滑了80%以上。这样的资料肯定会惊动管理层,肯定会要求金融监管部门立即调整,增加融资。所以,5月份的金融资料公布出来,4月份「融资塌方」局面就看到了全面的扭转。

从5月份的金融资料来看,如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为1.89兆元,远高于预期的1.3兆元,社会融资增量为2.79兆元,也好于市场预期的2.15兆元。从环比看,新增贷款及社会融资增量都出现了近两倍反弹。5月底,广义货币(M2)余额为252.7兆元,按年增长11.1%,比预测中值的10.7%为高,比4月份增加了0.6个百分点。

但是,从融资结构来看,其形势并没有如上述资料所表现的那样让整个融资格局完全扭转。市场信贷增长的动力基本上是不足的,无论是从个人层面还是从企业的层面来看,贷款基本集中在短期上。比如住户贷款多增2888亿元,按年少增3344亿元,但扭转了4月份减少2170亿元的劣势;短期贷款在5月份升到1840亿元,占比达六成,中长期贷款增长缓慢,仅有1047亿元。这反映了居民对长期贷款特别是住房按揭贷款的需求严重不足,反映了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救市政策所产生的作用还不大,城市居民对房地产市场还处于观望之中。

还有,企业贷款增加了1.53兆元,同比多增了7291亿元,环比增长了951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了2642亿元,中长期贷款多增555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461亿元,按年少增163亿元,而极短期限的票据融资更是大增了7129亿元。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到企业贷款增加的主要是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两者达9771亿元,占比达64%。这意味着企业对未来市场的信心还有待恢復。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主要是地方政府发债所拉动。

这些资料表明,儘管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都出现增长,都好市场预期,从而扭转了4月份「融资塌方」的严峻形势,但是企业贷款增加主要来自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再加住户贷款同比仍然少增。这意味着有效融资需求还是不足,企业及居民没有愿意加杠杆,市场的信心和预期还是处于脆弱之中。而地方政府债券融资快速增长,与中央政府增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目标是一致的。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4月份的「融资塌方」的格局扭转,更多的不是市场需求所驱动,而是政府行政性方式所驱动。也就是说,5月份的融资加杠杆,无论是企业、个人,还是地方政府,有可能是以「运动式」的方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大陆金融部门的管理层为了扭转4月份「融资塌方」,肯定会立马会给出一个紧迫的指标,然后把这个指标分解到各家商业银行去落实与执行。根据所获得的资讯,在5月份,大陆不少商业银行都向每一个员工下达了发放贷款的任务。有些商业银行明确规定,每一个员工在当月要完成发放贷款50万元的任务,如果员工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将扣除他当月的2000元绩效奖励。以往的商业银行给员工下达的任务往往是拉存款,但5月份给员工下达的任务则是拉贷款。如果大陆的商业银行都执行这种「运动式」的操作,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肯定会立竿见影,但是商业银行体系的风险会迅速增加。地方政府债券快速增长的情况也是如此。

现在的问题是,大陆的商业银行以「运动式」的方式来发放贷款,就不怕这种贷款发放带来巨大的风险吗?当然会有所考虑,但是大陆的商业银行一定是心知肚明的。这些年来大陆的商业银行能够快速增长及空前繁荣,完全是管理层通过各种政策资源庇护的结果。就国际金融市场的情况来看,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商业银行会比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得这样快,所具有的规模大,赢利能力这样好,过得这样滋润,真的躺着赚钱。比如大陆的商业银行以往利差水准达到3%以上,估计目前也不小于2%以上(这是全球各国商业银行最高的),中国商业银行仅收取利息获得的利润每年就达4兆元以上。所以,无论是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还是2020年以来新冠病毒疫情爆发,都对中国商业银行没有造成多少影响与衝击,反之大陆的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则越来越大,银行业越来越繁荣。但是中国商业银行这种规模及繁荣可能是建立巨大的风险积累基础上的。而这种运动式贷款所导致的风险一点都不可低估。

可以说,这种运动式贷款将给大陆的商业银行增加风险及带来严重的后遗症。还有,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还在于房地产市场的金融风险能否化解。早几年,郭树清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是一头最大灰犀牛,如果处理不慎,随时都可能引发中国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所以在郭树清的主导下,对中国房地产开发商融资出台了「三条红线」的规定。当这些规则开始实施时,一家又一家的大牌房地产开发商相继暴雷,可见中国房地产市场这头最大灰犀牛的风险有多么严重。因为,就三条红线的规定来说,与成熟市场要求相比,并不存在多少要求过严的问题,只是市场化的基本需求。不少房地产开发商暴雷只是意味着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往的融资模式存在巨大的风险而已。对于近10万家中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它们能否闯过「三条红线」监管大关应该是相当不确定的,给中国商业银行带来然而风险不得进一步观察。

还有,中国银行体系不仅在于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模式存在严重风险,更在于个人近40兆元的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如何化解。因为,对于这些贷款,只要房价在上涨,商业银行就把它当作优质资产,商业银行可以稳收高息差。但是如果房价下跌,这些贷款风险就会立即暴露出来。这也就是为何无论是政府及银行要坚决要稳房价的关键所在。不过,绝大多数城市的房价能否稳住应该是未知数。再加上当前政府正在无所不用其极的方式降低居民进入房地产市场门槛,鼓励和激励住房需求,而这些住房需求增长基本上是以加大商业银行融资杠杆为主导。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儘管可能在短期内让中国房地产市场走出困境,但长期来说,中国商业银行的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可能会越来越大,因为目前新进入房地产市场购买住房者承担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差。这就是当前金融市场的实现,监管者及地方政府都想用时间换空间。只要当前能够过去,未来洪水滔天也与之无关。

可见,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更多的是隐藏在商业银行体系,更多的在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向,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这个巨大泡沫破灭只是时间的问题,所以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也会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而暴露出来。

(作者为青岛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商业银行 #融资 #贷款 #风险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