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领导的蒙古崛起。同一时期在中亚一带,另有一个庞大的帝国「花剌子模」,由于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因而成为农业高度发达、手工业兴盛的强国。

1214年,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派遣使节团前往蒙古,希望与蒙古建立贸易往来。成吉思汗明白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不仅同意通商,甚至在沿途派遣驻军保护往来商队的安全。本来是各取所需、互利互惠的贸易往来,然而在1218年,一支庞大的蒙古商队途经花剌子模边城「讹答剌」,守将「亦纳勒术」看到商队携带的大量财宝起了贪念,不分青红皂白将商队关了起来,再向国王报告,说商队藏有成吉思汗派的间谍。

国王不明就里,也未经过调查就信以为真。于是,亦纳勒术将商队成员处以死刑。

成吉思汗得知此事后大怒,派遣使节团前往花剌子模,要求国王将守将亦纳勒术交给蒙古究责。不幸的是,花剌子模是比蒙古还要强盛的帝国,国王骄狂自负,不单没有同意成吉思汗的要求,甚至将使节团的正使斩首,以及烧掉两位副使的鬍鬚。

没有鬍鬚对蒙古男人是奇耻大辱,严重性比当眾剥光衣服还要令人难堪。看到两位鬍鬚被烧掉的副使,怒不可遏的成吉思汗亲率20万大军,浩浩荡荡长途奔袭数千里之外,拥有40万正规军的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一战而溃,国王仓皇逃命,蒙古大军所到之处,所有坚固的城堡尽皆遭到摧毁,全国男性俘虏除了工匠,其余全被处死,50万女性俘虏则分配给蒙古士兵做为奴隶。

这是一个极端残酷的战史,却清楚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自古以来,战争总是由少数愚蠢、狂妄的统治阶层挑起,然而最后为战争埋单的却是底层广大、无辜的民眾。

战争的残酷毋庸置疑,避战本应为所有国家领导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话虽如此,但某些有限、局部战争,战争的规模可以控制,损害也在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战争不会伤害到「发动战争者」的生命、财产、权力,甚至反而会因为「战争时期」而扩大他的权力,给予他上下其手、整肃异己的机会,对于这类领导阶层而言,为何不发动战争?在他们眼中,对外战争是维护国内政局稳定、族群团结、文化提升的一环,牺牲少数人民的生命得以换取此「大我」成果,不值得吗?

另外,如果战败的后果比投降更惨,小国也会勇往直前。特别是决定开战的那群领导菁英,反正战败以后可以溜之大吉,顺道把巨额外匯带走,逃到国外成立流亡政府,继续为復国努力,继续吃香喝辣,如此一来,战争有何可怕之处?

(作者为海军前舰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战争 #花剌子 #国王 #商队 #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