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晚间11点40分,统一集团突然召开记者会,表示将以新台币290亿元,从法商手中买下家乐福剩余的60%股权,并将取得家乐福全台340间门店经营权,和129家商场、家乐福商标使用权、部分量贩店及物流中心。而在此之前,公平会7月15日才刚通过全联併购大润发的併购案,显然全联与统一的两大集团,未来会在台湾的零售业市场展开激烈竞争。
从消费者的立场来看,业者如果能够良性竞争,以更实惠的价格提供品质更好的产品给消费者,当然是一件好事。可是换个角度来说,超商、超市、量贩等通路往往也是民生消费品过期报废最多的地方。为了吸引消费者而订下的便宜售价,和可能根本供过于求的品项,在销售数字上看不见的实际情况,很有可能就是惊人的销毁与丢弃。而这种商业行为背后的环保问题,两大集团的负责人,全联董事林敏雄和统一董事长罗智先,在布局全通路整合、拓展集团营收等战略目标的同时,曾经有过配套备案或有想过要怎么处理吗?
好比林敏雄在日前接受媒体访问时才特别表示,就算大润发被全联併购,原本已经在贩卖的品项也不会减少,价格也不会调高,希望能让消费者用更低的价格拥有更多的选择。乍听之下的确对消费者是一大福音,却也暗示了他接下来对大润发的发展安排:要像全联一样,以用低价来吸引消费者继续买、买、买。但鼓励大量消费商业模式的同时,过度消费所造成的铺张浪费往往也会随之而来。在疫情衝击与全球环保节能意识兴起的这个当口,这样的发展目标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尤其最近台湾有某个环保团体才在网路上下了许多广告,内容就是在讲超商产品的塑料包装可能造成的环保问题。比方说在超商超市或量贩店通路的货架上,每一种产品通常都是一份一份包装好让消费者选购。这些外包装可能是金属、玻璃、硬纸盒,但更常见的可能是各种塑胶袋、塑胶盒、塑胶罐容器。就连生鲜区的蔬果肉品海鲜,常常也都会有一层保鲜膜包覆或是保丽龙盒装箱。当然在目前一般大眾的消费习惯与卫生法规的限制下,这未必有刻意过度包装或是刻意浪费的问题。可是这些无形间随着我们每一次消费就会产生的垃圾,就是一个一般消费者可能不曾留意,却真实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环保难题。
而且也不只是买完东西、使用完产品之后留下来的包装会变成垃圾,在产品生产制造的过程、运送的过程、厨余和最后的垃圾处理或是回收的过程,都会消耗资源和能源,也会产生所谓碳足迹。这些都该是在节能减碳的环保趋势之下,消费者要开始在意,而且业者不得不去思考与面对的问题。(作者为口译工作者)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