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前卫福部长陈时中得偿所愿参选台北市长以来,其对台北市政的关注热情,远低于其对抛出政治议题的狂热程度,也才会选在共军实弹演习的关头「哪壶不开题哪壶」,猛然抛出当选成立「国际事务局」的政见,藉此见缝插针炒热选情的动机不难猜见,如此充满「政治需求」、「即兴式」的政见在过往政客参选过程中并不稀有,而陈时中援用这种老套打选战,实则再度暴露其对台北市政空心本质。

根据陈时中的说法,成立国际事务局乃因台北作为首都,须跟随国际脉动,积极与其他城市往来,组成城市外交队;陈还冷不防地还加上「挣脱世界长久受限『一中』叙事的思考框架」一句。教人纳闷的是,不过地方政府成立一个「小局处」,陈时中也能扯上「大中国」,未免小题大作。

有关成立新局处一事,表面看来只要在《地方行政机关组织准则》规定不超过32个局处的法定范围内,并无不妥。然而,问题出在法律规定机关数量的上限太多,导致许多县市长在任内拼命成立新局处,或藉此扩充员额满足政治利益分配,或许以首长位置进行选举酬庸;而成立新局处的业务,如果不是早在旧有局处的科室层级中承办已久,就是採取「因人设事」的做法,承办诸多虚耗公务预算的活动业务,再包装成「创新业务」欺骗民眾。

也因此,才会产生明明中央都在推动组织改造,地方却是还有余裕机关可以填充虚浮业务与冗员的怪象。然而因为地方政府在宪法地方自治的保障下,得以高举自主组织权的大旗,大量成立这些毫无核心职能,产生功能不彰、绩效不佳的小局处,好让当选的首长们方便安插人事进行酬庸,此事早已见怪不怪。

上述问题陈时中岂会不知?,但对陈而言,其考虑的根本不是组织调整后,中央与北市府的业务窗口对应合理性,那怕现在北市府也早有与外交、国贸等接应的业务机关,而是为了选举,拚了命也要凑出一个新局处出来充数了事。

说穿了,陈时中话的前段都是为了后段「一中」二字铺陈,而不是在参选前就已规划要设立国际事务局,完全是选战期间巧遇共军演习,进而见猎心喜,欲将市政问题无限上纲到两岸问题,坚壁清野式地绑架每一张绿营偏好的选票,好在北市三角督僵持局面中求得靠基本盘当选的最大可能。

陈时中冒出来的国际事务局,本质上就是继2020总统大选民进党大卖「芒果乾」得逞后,全党遭遇县市首长选情低迷之际,却遇裴洛西访台如此千载难逢的机遇,趁机将芒果乾更新为2.0版的又一选举力作,连是什么政见都谈不上。陈时中再不努力恶补台北市政,老想靠炒话题打选战,恐怕「空心中」的标籤将被贴上而难以撕除。(作者为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选举 #陈时中 #国际事务局 #业务 #台北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