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2日,史上第一次,有台湾人登上世界第二高峰K2。一周后的7月29日,第二名台湾人也随后登顶。全世界仅有14座海拔超越八千米的山头,其中死亡率与攀登难度最高的一座,就是高度排名第二的K2。

经由二十世纪前仆后继的探索,人类已成功站上所有的八千米雪峰,登山也早已从纯粹的冒险,变成一项老少咸宜的活动与成熟产业。无论是我们平常能接触到的高山百岳,或世界级的八千米攀登,都有「自组队」与「商业团」两种模式,前者通常以自身能力与技术为凭藉,解决大部分的问题;后者则较为依赖向导、协作的服务,基本上只要专心行进、登顶即可。

冒险的层面与等级

自媒体当道的时代,人人有机会在拿手领域发光发热,产生影响力,而要让自己的声音被听见,重实力也重行销。不过,同个领域内,总有不少人都在做类似的事情,因此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说多少话,都需要经过评估。

一般来说,冒险除了亲力亲为,还会伴随「突破自我极限」、「承担一定风险」,以及「付出一定代价」等特性。在宣传上,甚至是寻求赞助上,则势必会面临「含金量」的差别,例如「晚餐后骑河滨」与「一日双塔」,或「爬合欢山」与「中央山脉大纵走」,在程度上显然不在同个水平,所以「端出什么菜」、「和谁比较」、「讲话可以多大声」绝对是自媒体经营者必须学习的课题。

两位登顶K2的台湾人,曾格尔与「三条鱼」詹乔愉,在台湾登山界都是颇富盛名的人物,各有拥护者,笔者尽量以客观事实进行正面论述。以首登的曾格尔来说,拥有许多登山人没有的雄厚背景,还愿意踏出舒适圈,投资「爬完14座八千米高峰」这种相对艰困的挑战,花费大量时间、资金训练自己,最后以较为困难的「无氧」(不使用氧气辅助)方式完成攻顶。虽然消息指出她是以商业队伍为基础,且较为依赖雪巴向导,但笔者看过她接受国内知名教练指导的消息,代表曾确实在这个梦想下过功夫。一周后紧接着登顶的三条鱼,则本来就是熟稔技术攀登、拥有山搜背景的登山家,以自组队伍与技术攀登的模式登上绝顶。

诚然,「参加商业团爬八千」其实就是将国内登山团雇请向导爬百岳的模式,搬上圣母峰等山头,对全世界的有钱人来说并不罕见,也造成国内登山圈对于曾格尔能如此快速攻略八千米山头(俗称「刷八千」),产生不少疑惑与争议。毕竟这可能和许多人想像中的冒险有所出入,也是为何採取自组队、技术攀登的三条鱼,以及五月初无氧登顶世界第三高峰,目前努力復健中的登山家吕忠翰,「捡山头」的速度虽然比较慢,仍以实力派形象掳获许多粉丝的原因。

不要停止想像、停止冒险

因此回到「端出什么菜」、「和谁比较」的问题。就个人层面而言,无论是何种冒险,只要能突破自己、写下感动的故事,都是值得掌声鼓励的,但拉大范围来看,这样的成就却也可能微不足道。多年的户外冒险经验中,笔者最大的体悟就是「生不逢时」——看得到、想得到的地方和路线,几乎都有所记录。台湾在八千米世界的探索,某种程度也是生不逢时,许多我们挑战中的成就,几乎都有人做过了,只是我们起步得晚,对这方面不熟而已。

所以我们就不再冒险了吗?

再回到最初的定义,只要是「突破极限」、「承担风险」、「付出代价」都可以算是一种冒险,只是讲者如何讲故事、听眾如何听故事,才是检验心态是否成熟的关键。做任何事都有菜鸟时期,先从模仿开始并不可耻,但光是模仿还无法产生突破性的进步,因此必须想着「下一步在哪」。

台湾在八千米或极地的远征与开拓上并非要角,但国内仍有一群不畏艰难的冒险家,想方设法先赶上世界的脚步,无论以何种方法,我们都必须为这些开路先锋致上崇高的敬意。披荆斩棘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能做的就是迎头赶上,并以此基础迭加出自己的路。无论是自给自足的远征队,或积极地开辟新路线、使用新方法、创下最短时间纪录,都是国内冒险家们还能着墨的层面。

期待台湾在海内外冒险上,持续后继有人。(作者为户外运动部落客)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冒险 #登顶 #国内 #山头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