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从事台湾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作家、台湾辜金良文化基金会董事长蓝博洲15日接受中新社记者电话专访时表示,台湾抗战史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史而言意义重大。宣介这段歷史,有助廓清台湾社会的迷雾,让两岸民眾进一步认识台湾、瞭解台湾,消弭隔阂。

77年前的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三个月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蓝博洲最初关注这一领域,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对「二二八」歷史事实的歪曲。他沿着「二二八」的歷史脉络瞭解日据时期台湾反抗运动的歷史,开展调查研究和採访。「作为一个台湾人、一个写作者,应该深入认识台湾以前发生过什么。」蓝博洲说。

1895年甲午战败后,台湾及澎湖列岛被割让给日本,蓝博洲认为,自那时起台湾军民就开始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但长期受殖民统治,加之抗战胜利以来台湾当局未认真处理这段歷史,歷史教育亦不受重视,导致民眾对相关史实的认知少之又少。

他认为,在此背景下,梳理日据时期台湾民眾抗日历史,对于民眾瞭解现今的台湾问题、廓清迷雾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近年出版的《寻找祖国三千里》一书中,蓝博洲讲述了台湾青年吴思汉为参加抗战只身回到大陆的故事。当年,放弃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业,吴思汉穿越朝鲜半岛,过鸭绿江,潜入东北、华北沦陷区,最终抵达重庆。与他一样,那一时期有不少台胞出于觉醒的民族意识,克服重重困难回到大陆、参加抗战。

「那一代人亲身体会到被殖民、遭歧视的切身之害。」蓝博洲说,这些志士仁人此前并不曾到过祖国,但对祖国就是有一种深刻的向往。

蓝博洲指出,现今,岛内不少年轻人在崇尚日本文化、两岸长期对立的背景下成长,更受到问题教科书的误导,缺乏基本的歷史常识和是非价值判断。

面对问题,蓝博洲策划的「反殖民与台湾光復——日据时期台湾歷史图文展」自2015年起在两岸巡迴展出。展览用大量珍贵的歷史照片和文字叙述,详尽展示了自1895年割台至1945年台湾光復的50年间,台湾民眾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回归祖国怀抱的斗争歷史。

蓝博洲说,这场展览,「总的来讲就是反『台独』」。以三个关键词来概括,一是「反殖民」,即为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二是「台湾光復」,每年10月25日「光復节」曾是台湾法定节假日,但在陈水扁当政时期被取消。三是「日据时期」,这是针对有人声称台湾是无主之地、将日本殖民统治称为「日治」并藉以制造谬误、蛊惑民眾。

首展在蓝博洲的家乡台湾苗栗拉开帷幕,随后持续有学校、地方社区与他联繫,邀请前去展览;展览也受到大陆方面关注,他便带着这些史料跨越海峡,走过厦门、上海、北京、安徽,将这段歷史讲述给大陆同胞听。

蓝博洲认为,大陆也需要宣传台湾抗战史,让大家认识到台湾也有抗击侵略者的传统。

截至去年,展览已走过约50站,蓝博洲期待这项工作以更大力度持续下去,希望借展览补台湾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足,让更多台湾民眾,尤其是青年接触真正的台湾日据时期歷史,认识到台湾抗日的光荣歷史。(朱贺)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原题《宣介台湾抗战史 台湾作家蓝博洲强调「廓清迷雾 消弭隔阂」》)

#祖国 #蓝博洲 #歷史 #展览 #台湾抗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