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中国政府十分关注,而且世界各机构都密切关注。国外机构的基本上都认为,由于新冠疫情又爆发、房地产危机及自然灾害等因素,今年中国GDP增长可能达不到年初规划的目标。

事实上,从今年的经济形势来看,由于防疫封锁及三大因素迭加(需求萎缩、供给衝击和预期减弱),从今年的第二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就出现急速放缓,有些行业甚至出现断崖式下滑,从而导致了第二季度GDP增长只有0.4%。针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国务院推出了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6月经济下行的态势有所缓和,但7月分又回到原点。7月分的经济资料都逊于预期。儘管出口是个亮点,但进口则十分疲弱,内需不振,投资缺乏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社会消费,除了汽车销售由于政策支持一枝独秀之外,其他消费都乏善可陈。房地产销售负向增长态势更为严重。固定资产投资,除了政府基建稍微好一点外,其他投资都动力不足,房地产投资负增长还在继续,达到了6%以上。正如8月分PMI所显示的,8月分的经济形势同样是处于较为疲弱态势之中。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及问题到底在哪里?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出台的政策措施不是如以往那样立竿见影而效果有限?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最为根本的应该是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防疫封锁措施。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到目前已经过近三年了。而三年的新冠疫情防疫路,中国目前还没有走到尽头,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在全国各城市爆发,疫情防范给经济增长带来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而且中国採取的动态清零防疫政策不仅给经济带了巨大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迭加到国内外原有的其他因素,让中国经济復甦步履蹒跚。这不仅会严重影响达到今年GDP增长目标,而且由此所引起的企业及居民行为方式改变,将对中国的长期潜在增长形成「永久性经济后遗症」。

今年以来,由于新冠疫情爆发,中国被封城的城市一个接着一个,从深圳、上海、海南到近日的成都。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的评估认为,中国眼下有41座城市正应对疫情反弹,数目达到今年4月以来最高,这41城的生产总值占了全中国32%。儘管当前防疫措施对经济的衝击还没有显示出来有多大,但4月分,上海由于防疫封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则是前所未有的。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之都及金融中心,每年GDP规模达4.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上海今年首季GDP为增长3.1%,不过受疫情及封城等影响,第二季GDP年负增长13.7%,拖累上半年GDP跌5.7%。上海6月城镇调查失业率达7%,第二季平均为12.5%。以上海为例,严厉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衝击有多大。还有,今年3月底有机构统计,中国疫情防范政策给经济带来的损失估计每月至少要达到460亿美元,约占GDP的3.1%。但这个估算可能会是十分保守的,实际经济损失可能会比这大得多。比如,有机构测算,仅中国人一年的核酸检测成本就要达2万亿元人民币左右。

还有,一年多来新冠疫情防范的动态清零政策,不仅导致不少地方企业生产突然中断、供应停止、物流不畅、居民消费急剧下降,而且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企业及市场预期。比如,目前不少城市居民一个星期要做两次核酸,不仅增加居民生活的时间成本,也让许多居民逐渐退出以前的许多消费场所及市场。这自然会导致居民消费急剧萎缩,市场消费急速下降。而疫情防范的动态清零,为了自保,许多地方政府的防疫措施更容易导致层层加码,极大增加物流和人流等种种障碍。各种资源不能够流动,经济交易及增长无从谈起。当这些行为进一步转化为企业及居民的市场预期时,企业及居民的各种活动将会出现全面收缩。比如最近海南及西藏防范疫情的隔离事件,这可能导致许多国内居民在短期内没有意愿再出外旅游。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酒店及餐饮业、旅游服务业、航空运输业等行业不仅无法復甦,还可能进一步下沉,居民消费也无法振兴,及对其他消费的影响也会严重。还有,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之一,城市封锁、停工、供应链受阻等最终也将波及到世界各国,产生严重的外溢效应,而这种外溢效应的回馈更是不利于中国经济增长。

其次,对于以房地产为主导的中国经济来说,房地产的下行对GDP的增长的影响肯定是无可复加的。特别是从2016年开始,中国GDP增长在逐渐放缓(2016年GDP增长为6.4%,2019年为6.1%),但房地产及建筑业(建筑业有60%以上为住房建筑)占GDP构成的比重则越来越高。比如,两者的构成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12.3%上升到2020年的14.5%。这不仅意味近几年房地产增长速度远快于GDP的增长速度,也意味着中国GDP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所以,中国房地产下行对GDP增长的衝击是前所未有的。

今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投资及住房销售都出现严重负增长。今年1-7月住宅销售负增长达到31%以上。而住宅需求的急剧萎缩,不仅在于房地产市场运行的底层逻辑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更在于住宅的价格出现了全国性的普遍急剧下跌。对于以往以投资需求来全面推高房价及保持房地产繁荣的市场来说,只要房价下跌,只要投资者购买住房不可能赚钱,或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破灭,那么这种住宅的投资需求会立即退出及快速萎缩,甚至于严重的负增长(即投资者把手中持有的二手房大量抛出),从而导致房地产市场预期全面逆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国三线四线城市的房价出现全国性普遍的下跌,有些城市的房价还出现了暴跌。比如,北京周边的廊坊几个县市,其房价普遍下跌幅度达50%以上,最多下跌幅度达70%。当前一个城市的房价出现这样的暴跌时,不仅新房的销售立即停滞,而且二手房交易也无人问津,即使出台最为宽松刺激住房需求的政策也是效果有限的。这就是当前中国许多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现状。

而7月分爆发的「烂尾楼停贷事件」更是强化了这种房地产市场预期的全面逆转。面对该事件,政府做出保交楼的部署,以及地方政府出台五花八门的房地产市场的救市政策,但是,如果房价不能够逐渐回归到住宅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水准上,让住宅消费需求逐渐地释放出来,房地产市场是不可能重新启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将导致严重的负向恶性循环,即住宅需求萎缩-房价下跌-住宅需求进一步萎缩-房价进一步下跌等。这当然是政府不愿意看到的。当前政府房地产的政策是稳房价及保交楼。不过,当住房市场的性质由投资为主导的市场转换成以消费为主导的市场时,如果要稳房价,不让投资者的出价水准回到消费者的出价水准上,住房的消费需求是根本无法释放出来。这就使得中国房地产市场会维持一个较长时间的僵持状态,中房地产市场危机短期内难以化解。房地产市场存在危机,GDP增长的一个引擎熄火。

再次,近十年,数字经济成了中国GDP增长另一个主要引擎。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已近四成,对GDP贡献率近七成。但是2020年下半年开始掀起的对平台企业反垄断及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政策,由于监管层对平台经济反垄断在理论上的准备不足及存在许多政策上的不确定,从而使得中国数字经济及平台立即出现全面快速收缩,资本无序扩张转化为资本无序收缩。这不仅导致中国大型科技平台企业的股价暴跌(比如美团股价从2021年初高位到今年8月10日,累计下跌63%,市值蒸发超过1.7万亿港元;滴滴出行的股价下跌了84%;快狗打车股价下跌了71%等)、企业的业绩全面下降(比如,腾讯2022年第二季收入同比负增长3%,这是公司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营业收入倒退)、企业规模收缩、投资急剧减少及裁员潮四起等,这些正在改变平台企业的预期,其行为模式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而平台企业的股份暴跌不仅在于其总市值急剧减少,平台公司的竞争力快速下降,更重要在于投资者用脚投票退出这些平台公司。比如腾讯及阿里巴巴的大股东都在减持这些平台公司股票。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少平台企业规模会迅速收缩,而且平台企业的行为方式及市场预期也会出现巨大变化。比如在腾讯上个月业绩公告后,正计画剥离其总市值约6000亿元的上市及非上市投资组合,重组新的投资格局。对于中国大型平台企业来说,这种情况会陆续有来。

还有,在现有的反垄断监管背景下,中国平台企业的创新速度也在放缓。最近公布的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显示,儘管十大独角兽中抖音继续高居首位,全球前十大独角兽平台企业,中国占榜单5个,但中国独角兽平台企业抖音估值则在半年间下跌1万亿元以上。还有,在超级独角兽平台企业估值急剧下降的同时,中国独角兽数目增长速度更显得有点迟缓,与美国急速增长相比更是形成强烈对比。在2019年,中国还以206家独角兽平台企业压倒美国的203家;2022年则美国独角兽平台企业已经增加到625家,正好中国312家1倍多。而这不仅体现了平台经济科技创新的能力不足美国,也看到了中国投资者对数字平台经济意愿与预期。就此,这对未来中国数位平台发展与繁荣具有重大影响。

所以,一年来的相关政策已经全面减弱数字经济或大型平台企业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动力,对中国GDP增长衝击与影响是严重的。而且大型平台企业的预期一旦改变,在短期内逆转并非易事。所以,大型平台企业的动态化监管,其重心仍然是踩油门而非踩煞车,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平衡,否则中国大型科技平台企业难以重新崛起。(作者为青岛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GDP #中国 #平台企业 #增长 #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