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用「杀敌一千,自损X百」来形容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战或科技制裁,到底自损几百呢?要看这笔帐怎么算?而且可能不是「自损」,而是「它损」。

上周传出的美国商务部通知两家美国公司-辉达(NVIDIA)与超微(AMD),要求他们不准把绘图晶片卖进中国与俄国,是一个可以试算这笔帐的最新案例,我们来算算看。

辉达与超微的产品不能卖进中国与俄国,业绩当然受损,辉达初估本季可能损失4亿美元,但这个数字肯定不准,因为后来又发布消息说禁令延缓到一年后生效,那么这一年内中国买方很可能会大量屯货,辉达与超微的短期业绩可能反而增加,也未可知。

不过短多之后,仍是长空,消息传出后股价下跌就反应了这一点,俄国市场不算什么,中国伺服器(Server)市场对辉达与超微来说,可是大饼一块,吃不到了,盈收减少,研发经费也得缩水,未来推出新产品也可能延后。长远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对辉达与超微来说,美国「杀敌一千」后的损失由他们先承担,再透过减少缴税转嫁给国家,对美国联邦政府2022财年预计5.1兆美元的税收来说,只是九牛一毛的损失,不会太在意。先前美国政府对中国的制裁力道,之所以看似有些犹豫甚至大量放水的原因,不在于顾忌这「一毛」,而在于企业对国会议员的游说、再转达压力给白宫与商务部。议员为企业服务,在民主社会似乎天经地义,但真实的逻辑是企业的盈收减少了,捐款就少了,这个「自损」对于个别议员来说,可就不是一毛了!

我们不知道哪些美国民代、如何「关心」辉达与超微,但是这种规模的科技企业,在中美科技战开打后,都增加了国会游说经费,就算之前没有-之后也一定会在国会山庄找到适合的「代言人」。

4月中,美国联邦参议员共和党首席Lindsey Graham率团访台,向台湾推销在他选区设厂之波音公司制造的787型客机24架,就是一例;结果是上周华航宣布「还价」结果:决定採购16架,显见Graham推销成功,也踢爆外交部的「掩耳盗铃」。不过这是题外话,本文要强调的是,不管美国杀敌多少,其损失是有「外部性」的-承担者不见得是美国自己。

譬如之前美国制裁华为,台积电业绩少了近15%,还好产能马上就被别的客户抢包,其中就包括辉达与AMD。这回轮到辉达与超微也减少订单,因为华为-旗下的海思、辉达、与超微都只会设计,不会制造,它们的晶片都是台积电代工的,它们少卖,台积电的订单就少了。这回台积电营收又受损,应该还有别的客户等着抢产能,若是再有下一回呢?

美国针对中国的晶片战略是让中国「自己造不出,对外买不到」,这个战略是服膺更大的战略-减缓中国的崛起之势,也就是削弱中国的整体国力,避免自己让出支配国的地位。按这个目标,从黑名单式的「制裁个别公司买不到」──譬如华为与中芯-到「限制整个市场内的所有公司都买不到」所需的晶片,未来的制裁手段一定还会推陈出新,套句流行语:我们「拭目以待」。

缺乏制造的美国,打击善于制造的中国,不管自损多少,都会让也长于制造的台湾跟着一起受损──尤其全球市占率越高的台湾厂商,越要留意高处不胜寒。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文章来源:本文同步刊载于「观策站」:https://www.viewpointtaiwan.com

#辉达 #超微 #美国 #中国 #自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