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说话比白人迂迴婉转,所以形成「听话听音,锣鼓听声」的文化,直白说话固然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但迂迴婉转说话也有它的优势。因为所有的话语的含义都不在于它们的本身,而随所属系统和运用场景为转移,因为「音」不同,「意」有别;「鼓点」错致,「意蕴」迥异,所以要准确把握话语与系统和场景的关系,才能有效地表达和精准捕捉话语的真实意思。

在革命歷史小说《红岩》中有个细节,龙光华烈士牺牲后,纪念他的挽联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原意是表达春天到了,一支红杏越过了墙头。渣滓洞的场景则表达革命大势不可阻挡,烈士的英勇与之呼应。但也有人将其用于新婚之夜的场景,表达一享贪欢的急切,不能不承认这种应用的诙谐、调侃和精准。显然,不同的场景赋予同样的话语截然不同的含义,如果只认话语,不管场景,则势必会错意,学走样,惹笑话,没趣味。

马克思和凯恩斯都说过,货币发行过多要通货膨胀。只认话语,以为马克思和凯恩斯有同样的观点,实际上他们表达的是完全不同的意思。在马克思的话语系统中,货币流通为商品流通服务,所以两者数量对等,物价才能稳定。如果货币量大于商品量,则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凯恩斯认为货币发行要与生产潜力对应,货币发行增加,只要存在失业,提高就业和产出,物价不会上升。如果实现了充分就业,货币供给增加就不能提高就业和产出,通膨不可避免。

如果将认知停留在话语上,而不深究它们所属的系统,那就分不清西安还是延安,相应的理解和实操都势必荒诞可笑。可见,当年用小红书治国有多么荒唐,离开了归属系统和场景的语录,就没有确切的内涵,谁都可以对它做任意的解释。于是,上演太多自以为神圣地喊着同一段语录,打得你死我活的悲剧,丑剧、滑稽剧。

鉴于场景可以补充、发挥、扭曲话语的意思,所以人们就会利用场景来表达话语不便直接表达的意思,所以听者不能拘泥于话语,而要结合场景来判断。官员经常要违心地说一些赞成或反对的话,为了表达他的真实意思,他就要借助场景,儘管话语意思直白平铺,实际意思却千差万别,甚至截然相反。所以有含沙射影,高级黑、低级红之类。有意者借助场景,构陷者挖掘场景,最后是非真假被搅成一堆乱麻,被构陷的百口莫辩,构陷者却咋说有理。这种极端也许已经过去,但是言不由衷的表达却仍然普遍存在,经常发生。所以说者要用好场景,表达更丰富的内涵;听者要识别场景,听出话外之意,弦外之音。

官员难免要说言不由衷的话,但与说假话有很大的不同。说假话是主动性忽悠,引人上当;言不由衷是不得已的掩盖,想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两者的共同特徵是不说真话,不让人家知道自己的真实意图。说假话主要取决于官员的人品,言不由衷则受制于所处的环境。越是认知深刻的官员,越不能直截说出真实想法;平庸官员的想法与周围人同步,说与不说都无需顾虑。深刻的想法非常可能超过周围人的承受力,哪里说出哪里会成为他的骷髅地,所以要遮遮掩掩,欲说还休,或者借助场景,表达字面上看不出的意思。

认知深刻的难免遇到角力对手,为了凝聚人心,争取胜利,夸大优势和实力可以理解,因为同仇敌忾本身就是很好的震慑。但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鼓劲的话只可喊叫,不能当真,一旦自己也膨胀起来,这个代价怎一个惨烈了得。问题是喊叫的话一定说的滴水不漏,毫无破绽,始作俑者可能在说服别人的同时自己也相信了。这与医生给重症病人鼓劲是一个道理,他说,没关系,你的病很快会好。但是,他不能相信这个话,否则,那个病人就只能死给他看了。

运用在职场中,表达在文字语言上尽可能平和中庸,但要做好场景中的发挥。绝不轻信说服别人的话,不仅为了保持清醒,更是为了保持思想对语言的引领。听人家的表达,更要穿透字面含义,结合场景判断。(作者为大学教授)

#场景 #表达 #话语 #货币 #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