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自产C919大型客机,十一前夕取得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是大陆航空史上重要里程碑。C919从研发、设计、组装、制造到量产,歷经13年,投入数以千计人力、物力与资源,即将于年底前开始量产,背后代表的不仅是单纯符合国际适航标准的客机生产能力,也彰显出大陆在高科技与战略新兴领域,国产化技术与自制能力的大幅提升。
自制能力大幅提升
儘管部分关键零组件如引擎、飞行控制、导航及辅助动力等系统,仍由国外厂商或中外合资公司提供,但以机体结构为主的设备与零组件几乎都由陆企提供,整体C919国产化比重已高达6成。对照2008年C919项目刚启动时,因为考虑过去大陆并没有太多制造「大飞机」经验,原本制造商仅设定1成国产化目标,基本上已经大幅超标。
面对美国贸易制裁、科技掣肘当下,大陆能够建立并拥有专属的商用客机自制研发体系,更显意义非凡。当然,对于C919成功取证,仍有好事者质疑,关键核心的引擎、飞航系统与相关电子仪器设备,大部分仍是来自于西方国家,随着中美衝突日益激化,未来可能还是会面临美国卡脖子问题。
确实,对于持续追求关键零组件自给自足、科技自立自强的大陆而言,这个问题,始终无法迴避。尤其是在科技创新领域,美国处心积虑筑起的「小院高墙」,更是大陆科技大步向前的一大阻碍。对此,现阶段大陆能做的不多,还是仅能依循习近平所揭示的路径,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结合国家力量与市场资源,持续深耕科研领域,一步一步向前迈进。
这并非意味着大陆就只能本土炼钢、闭门造车。相反地,从C919的成功经验来看,即使有着国产化压力,且存在未知的卡脖子问题,但大陆一点都不排斥与西方国家合作,也愿意敞开大门。毕竟过往40多年的经济改革歷史告诉北京,想要获得巨大经济成就,绝不能只是对内改革而已,对外开放、融合西方元素,同等重要。
就如同习近平在最近一次深改会上所强调的,大陆想在关键核心技术有所突破,除了打造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核心圈」外,也要构建技术及产业的「朋友圈」。换言之,为达成科技自立自强目标,自主研发的国产化固然重要,但与更多国家科技业者交流合作、吸收国外技术与经验,也不可或缺。这是过去大陆成功的经验,更是未来科技创新的基石。
实际上,北京确实正按照这个步调,逐步累积科技创新量能。根据世界智慧财产权组织(WIPO)刚公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大陆排名持续向上攀升,2022年为第11名,在亚洲仅位居韩国及新加坡之后,领先日本及香港(台湾未被列入),就是鲜明例证。值得注意的是,10年前大陆还排名第34位,进步惊人。
构建技术朋友圈
从该报告中亦可看出,大陆科技聚落实力正在加速提升。在全球百大科技聚落排名中,大陆就有三地进入前10名,分别为香港`圳s州(第二)、北京(第三)及上海泵{(第六),整体数量达21个,首度与美国并列世界第一。地方科技聚落代表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活力,也是一国科技实力的展现与延伸,科技聚落愈多,研发动能愈强。
大陆2021年申请者通过《专利合作条约》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达6万件以上,已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一。更不用说,近年来大陆在5G通讯、电动车、无人机及航太事业等新兴产业领域,隐然有迎头赶上甚至超前之姿,都是科研成果的具体呈现。这绝非关起门来埋头苦干就能达成,关键还是在于对外开放,吸纳全球优点,同时依托庞大人才库与市场规模的优势,才能创造出来。
面对美国的科技制裁与打压,大陆无需随之起舞,反而更该加紧与其他外部力量结合,投入更多科技创新元素,方有机会在未来中美高度竞争领域,突围而出。C919成功结合中西元素的经验,就是最好的例证,大陆应在这样的思维与基础下,坚定前行。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