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情窦初开—北京
在2016年的暑假中,那时候还是一个大一升大二,在想着暑假要如何度过的时候,于此同时我们自己组的创业团队在校内比赛获得了第三名的成绩。学校全额出资,带着我们前三名的团队赴北京科技大学参加两岸创业训练营。那时候的我对于大陆及对于北京还是一知半解的状态,彷佛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全新领域,可能是我从小个性喜欢挑战不确定性,这使得让我想兴奋地想直接往里头扎根。
在创业训练营结束之后,等到了一开学,我就迫不及待的报名了2017年的大陆交换学生的项目,于是我又顺利地在2017年过完年来到了北京科技大学做交换学生。那时候第二次与北科相会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悸动。
在交换期间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时候的中关村创业热潮正如火如荼的展开着,前面因为创业比赛有拿了一点小成绩,因此我就拿着当初比赛的项目来了中关村的创业咖啡厅,跟投资人和创客不断地聊天沟通,之后更是没有课的时候就天天骑着小黄单车,从北四环中路骑到中关村参与讲座和路演。那时候就觉得啥都到位了,成功只差自己一步之遥,甚至在交换快结束时跟我妈说:要不我直接退学吧,直接在中关村创业。还好我妈那时候脑袋比我灵光些,及时的制止了我这个鲁莽的想法。
在交换学生结束后,总觉得还不过瘾,还没完整地认识大陆,因此在大陆读研的想法又在我心里不断的萌芽着。在2018-2019大三到大四期间,除了研究赴大陆读研的资料以外,由于对大陆已经相对熟悉了,因此学校有很多与大陆姐妹校交流的活动都会叫上我,叫我当小组长带其他同学认识大陆,那时候的我自称为两岸大使,频繁穿梭于两岸之间,乐此不疲。
在申请研究生时,起初也是信心满满,喊起了只有北大光华企管才读的口号,结果在最后面试时被刷掉了,当时丧了近2个礼拜的时间,看看港澳台联招和台湾的硕士都已经超过了申请时间,突然看到暨南大学还可以申请,当时根本不知道大陆也有暨南大学(只知道台湾的暨大),但是我就二话不说的说:先冲在说,于是误打误撞就成为了一名广州暨南大学的研究生。
02砥砺前行—广州
研究生开学时,带上我的家当从台北飞往广州,那时候其实是有点不习惯的,因为从北京转移阵地转移到了广州,虽然我也是个南方人,但我总觉得我比较适合北方。现在回想起来,我的研究生生涯过得真的真的非常快,半年的无疫情+两年半的疫情=我的研究生。但令我感受最深刻的还是团体生活的乐趣,因为在台湾的大学里大家都是自己租房子,平时同伴同学甚至连一句话都没有说过;而在大陆是大家一起住在学校宿舍里面,有事情、想玩乐、想干饭、想学习、想讨论,总是能组织在一起,总是能在学校看到大伙儿们。
虽然读研本身的酸甜苦辣,让人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会觉得一路走来不简单,但是这个不简单的背后总是会让人有一抹微笑,许多有趣搞笑的事情都在这一抹微笑中显现出来,更弥补了我在本科生涯没有体会过的团体生活的乐趣。
03再接再厉—上海
2022年6月分结束了我的3年的研究生的生涯,随之而来的是面临着史上最难的就业、最卷的一年,我在这惶恐又兴奋的情绪中,来到了刚受疫情洗礼的上海展开我新的打工人生,并保持着斯坦福前校长的一段话做为初心:成功人士的定义是创造社会价值比自身金钱还要多时,这才能称之为成功人士,继续前行……
(高崇尧/广州暨南大学硕士)
(本文来源:「两岸青年」公眾号)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