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避战」成为一股清新的声音。避战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非常困难。自有民族国家以来,任何战争都是政治的,表现就在于战争目标,而战争目标却是由政治部门所决定。
台湾想要避开战祸,顶层的政治是决定性因素,其次是执行战争的军事部门。没有政治人物的指令,军队是不会任意发起攻击的。我们先来看看军队应该如何避战。
军队无法避战
首先确立的是,避战不是不打仗,而是要在适当的时候打。《孙子兵法军争篇》:「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也就是孙子所谓的「治气」。
治气是要掌握和运用部队士气变化而击敌,意思是要避开敌人初来乍到的锐气,等到敌人士气衰竭而退归后再打击它。士气就是附着于官士兵的精神力量,它是构成攻防两军战斗力的首要因素。
刘基《百战奇略》也这么说:「凡战,若敌强我弱,敌初来气锐,我之势弱,难以相持,且当避之,伺其疲敝而击之,则胜。(兵)法曰: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当敌军初出师士气旺盛,我方实力难以与他们对敌,就应避开敌方锋芒;等到敌方疲劳困顿时再寻找机会攻击他们,就可取胜。
一旦开打,就是以千军万马之势快打、急打、大打,即使在古代,也非常强调速战速决,例如孙子的「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绝不是像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般的拖沓慢打。
速战速决思想非常符合现代战争准确、快速、高强度而连续性打击的特性。现代战争开打就像射出的箭,无法回头,根本就没有「惰归」不惰归的问题。军事避战的途径被封死,两岸只能正面直球对决。
因此从现代军事观点来看,依靠军队避战是不可能的,因为主动权掌握在大陆方面,而国军只能被动挨打。如果避战还能发挥功能,那就是现在、而且是在政治领域,趁着大陆方面尚未发起打击之前,赶快进行政治协商,等到解放军动手,一切都晚了。
连军人都不知道「兵凶战危」!
无论是任何政治体制,文人领军是硬道理,然而问题也出在这儿:文人往往不知道「兵凶战危」的道理,在台湾,连军人也不知道!
我们常说的「兵凶战危」,意思是国家动用凶器(战争),必然是一件凶险的事情,即使国家既强且大,也要以小弱作为用兵的基准(汉晁错《言兵事疏》),这可说是「慎战」的基础之一。
国防部长邱国正在接受立委郑丽文质询「台湾要如何定义打胜仗?」时回应:「只要敌人没有登陆,或者把旗子插在台湾各个中央政府所属部会的头上,他就没有赢」。不知道邱部长是怎么想像「兵凶战危」的?如果连军人出身的邱部长都像政客一样轻忽战争,恐怕文人的战争素养更是糟糕。
根据晁错的看法,强大者都需「慎之又慎」,弱小者岂能亵玩?现在台湾犹如南宋末年小朝廷,输掉了崖山海战之后,陆秀夫背负8岁的祥兴皇帝投海,10万南宋军民亦随之跳海殉葬。如此悲壮事蹟居然发生在最羸弱的宋朝,实在令人感叹。南明小朝廷更是不堪,最后一个皇帝弘光只花了一年时间即投降了满清。
我们不禁质疑邱部长:国军制胜的基础与把握在哪里?难道国军凭着手上的豪猪刺猬就足以克敌制胜?国军已经输掉了「重层吓阻」,导致解放军「围岛封控」,怎么输的?靠的就是这些豪猪刺猬!如今邱部长何有顏面拿同样的「刺」说服国人「我对我们的部队绝对有信心」?非得等到生灵涂炭才叫做「兵凶战危」?
国军输掉了「重层吓阻」,转入了防御阶段,而且还是最糟糕的被动防御,邱部长自己也说了「我们不主动发起战争」,意思就是国军坐在阵地里面等待解放军炮火降临之后,再进行反击。如前所述,怕是已经没有机会反击了(击其惰归)。严格讲,吓阻失败就已经算是战败了,军队必须要有人负责、并给个讲法。
想必熟读兵书的邱部长必然听过克劳塞维兹的「解除敌人武装」这句话,虽然隔个海,现代武器射程、威力、速度和准确度早就超越了海洋的限制,不必等到解放军登陆或在我各部会插旗,即可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解除国军武装,而不伤害平民百姓。
别忘了,解放军先攻、国军后攻;而解放军打击必然「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一旦国军武装被解除,还拿什么反击呢?在解放军高强度而连续的打击之下,估计可能会牺牲不少国军官兵,邱部长有没有想过,终极的巷战尚未出鞘,在军队和社会内部可能会产生反战的「第五纵队」?
「兵凶战危」不只是战争的残酷,更多的是内部算不到、或不愿面对的问题。现在国军最大的问题在于麻痹与无感,从高层到基层莫不如此。不谈基层问题,看看国军高层吧!
认知「战败」而后生
没有人敢保证国军一定打胜仗,邱部长只能说「国军平常就是为了下一分钟、下一秒钟、下一天在准备。」
国军能够赢得了解放军「解除武装」式的打击吗?至今大家都避谈这个问题。看起来国军认为必然获胜。要是输了,只能眼睁睁看着解放军登陆、并在各部会插旗。相反的,如果蔡总统和邱部长能够认真严肃的思考「战败」问题,对于「兵凶战危」必然会更加谨慎以对。
要是国军输了,真正的麻烦才开始:民进党官员、军方高层将如何处理战败问题?学习南宋投海的陆秀夫以及南宋10万军民百姓、或一江山岛成仁取义的王生明将军?效法投降的弘光皇帝或北平模式的傅作义?
战胜或战败这个问题不方便公开谈论,但是在内部会议中必须是个话题,只有认真面对战胜与战败问题,才会谨慎以对。战胜不会比战败容易,即使战胜、也是惨胜,战场上「受伤军兵,颠卧战线,咻噢呻吟,惨不忍觏」(晁错《言兵事疏》),岂是从未有战争经验的蔡总统以及邱部长所能理解?
我们可以预期,蔡总统和邱部长并不关心战胜或战败的问题,否则当重层吓阻战略失败,邱部长早就该反应了。吓阻失败下的围岛封控只是全面总攻的前奏,时机而已!
既然蔡总统与邱部长并未真实的认知「战败」,怎么会考虑「兵凶战危」呢?不考虑「兵凶战危」,就不可能穷尽所有政治手段「避战」,当然就会延长役期、并把人民绑在「抗中保台」的战车之上!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法国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