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市杨梅区味全埔心牧场场区内外约6.86万坪土地资产,于2018年底以新臺币26.63亿元出售给三立集团,未来计画打造成为影视基地。埔心牧场是许多人在青少年学生时代举办营队或旅游的地方,30年前我在臺湾省立板桥高级中学就读时就和班上同学一起从臺北坐过火车到埔心看牛,多年前我也和我中华大学行政管理学系的学生们去那里玩大地游戏和手做点心。一旦埔心牧场消失了,这些美好的回忆往后也就只能从照片中去拾零了。
埔心牧场里有一座福德祠,旁有一浅沟,立有一看板,上书《土牛沟碑志》,称桃园杨梅段土牛沟发源于此,是清代汉番边界。清乾隆34年(西元1769年),福建省分巡臺湾道臺杨景素在臺湾北部淡水厅勘定疆界,范围从旧彰化县今臺中市北半部向北延伸到今新北市莺歌区的旧淡水厅龟崙社地界,挑沟堆土,土堆如卧牛,故名土牛,而土牛堆旁的深沟,就是土牛沟。所以土牛沟就是清代中国在臺湾的国界线,也是汉人移民和本地原住民的人为政治边界。对臺湾地方史有兴趣的人们,只要找出土牛沟,辨认出汉界番界,大概就会对当地族群的分布和开垦的经过有所认识。
因为汉人不断越界侵垦,加上近代资本主义的殖民开发、原住民平埔各族的汉化殆尽,以及当代的土地重划利用,土牛沟逐渐消失在臺湾的地面,事实上,曾经贯穿臺湾西部南北的这一条「万里长沟」,早已柔肠寸断,而沿着土牛沟于日本时代兴建的臺三线省道,则取代了土牛沟,成为臺湾原客族群互动歷史的见证,这也正是行政院国家级臺三线客庄浪漫大道计画背后的歷史底蕴。
然而,埔心牧场的土牛沟却非真品,而只是模型,而目前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土牛沟,是在不远的埔心牧场下方的杨梅段土牛沟,由高山顶而下,在永平路边坡上的青山二街321巷,却被湮没在树林、草丛、违建和坟冢之中而无人问津。保存完整的原因,直言之,是因为上有坟墓。所以,在周边土地皆已高楼与别墅林立的情况下,竟然还能保留住这一段「野长沟」。这才是正港的汉番交界,清末臺湾建省,析淡水厅为臺北府淡水县、新竹县和苗栗县,这里成为淡水县和新竹县的县界。属于淡水县靠近埔心牧场的那一边是汉界,属于新竹县俯瞰杨梅埔心市区街景的这一边是番界。
吕秀莲在担任县长时,首度勾勒出桃园县「五族共和」的多元族群面貌,而在空运的年代里,桃园成为臺湾的国门。未来埔心牧场开发为影视基地后,杨梅埔心地区的繁华鼎盛更可预期。许多人惋惜假土牛沟可能从此被填平,殊不知真的土牛沟近在咫尺而人未知。真土牛沟的现状和未来状况皆岌岌可危,桃园市政府应该及早想想如何从文化资产保存以及都市发展双赢的角度来维护臺湾少数硕果仅存的土牛沟。杨梅段土牛沟早已被指定为文化景观,但任由民眾不法占用或荒置为污水与垃圾倾倒处与乱葬岗,不啻为当地都市之瘤,也是桃园地方之耻。依笔者之见,成本最低的保存方式,就是将杨梅段土牛沟周边环境整建为土牛沟公园,以此对土牛沟景观进行维护,并可提供作为邻近居民休憩、远客观光游览,以及学生乡土教学远足踏青的去处,让游人从中遥想那茅草如虎伤人的古老年代里,汉番两族先人如何经过漫长的歷史融合过程,成为今天的桃园人。
郑文灿8年市长任内,桃园市土牛沟的保存问题未见重视,明年世界客家博览会举办在即,这一段原客互动的珍贵歷史见证,是不是也该整理一下,否则岂不是成了极大的讽刺?
(作者为国立中央大学客家语文暨社会科学学系兼任副教授)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