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来的终于还是来了,ChatGPT发布后洪水猛兽般席卷世界,就像人工智能领域里的「另一只靴子」,人类等待许多年之后终于出现了。近几十年来,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在几乎所有领域都引发了持续的变革。但过去的变革最多也就是对人的部分机械式替代。「机器终将与人类竞争」、「机器终将全面接管世界」则似乎一直存在于各类科幻电影之中。

但ChatGPT对人类思维模式的「超强替代」,毫无疑问正在使幻想一步步变成现实。许多人为之雀跃,惊呼ChatGPT可能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之后人类发展史上又一次新的工业革命,提升个人便捷指数、提高生产效率乃至改变人类生产和发展方式的同时,将拯救当前摇摇欲坠的世界经济,推动其摆脱困境,并进入下一个上行长周期。

然而,正如霍金在2015年的一次网路问答中指出的,人工智能可能会成长到非常强大的程度,甚至可能在完全无意的情况下毁灭人类。霍金是从技术和进化的角度警示人工智能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如果从19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和全球化发展的教训看,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突破式发展也足以令人担忧。

纵观过去四十年的世界经济发展歷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0年代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的全球化阶段,和2008年之后的去全球化阶段。在关于当前去全球化的各种讨论中,全球金融危机衝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大国博弈以及俄乌战争等成为大家争论的焦点。

不过,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讲,引发各种问题出现和全球化倒退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因于二战后以自动化、信息化、网路化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新的技术推动了生产革命和产业革命,机器对人的替代导致大量就业岗位的丧失和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

一份美国总统经济报告的结论就显示,技术进步大概可以解释美国贫富差距扩大的45%,而以国际贸易为表现的经济全球化大概只能解释13%左右。然而,在以胜选为目的的政治家的操弄下,经济全球化最终替代技术进步,成了发达国家贫富差距扩大的罪魁祸首,进而成为这些国家中产阶级反对全球化的「替罪羊」。当前越演越烈的反全球化、中美大国博弈和国际秩序裂变,都是这种全球化引发民粹主义兴起导致的结果。

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突破式发展及其大量应用,无疑将进一步加速当前的去全球化进程和国际秩序的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深刻揭示了发达国家资本回报率快于劳动回报率所导致的贫富差距持续扩大,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发展无疑将加速这一趋势,任由其发展可能会导致「就业末日」,大规模失业将成为常态。

更令人担心的是,ChatGPT主要衝击的不是体力劳动者,而是实验室技术员、质量监控人员、精算师、会计师、机械制图员和公司文员等白领阶层。就像1980年代以来的技术进步导致发达国家大量中产阶级家庭滑入社会下层一样,新的人工智能革命也有可能将这些白领阶层降级为体力劳动者。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新技术会创造大量新的工作岗位。然而,工作岗位的破坏将比创造新工作岗位的速度更快,在缺乏有效制度安排的情况下,工作转换所需要的再培训也将难以有效保证。

二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会进一步加剧。人工智能和自动化会大大降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移民劳动力的依赖,一个影响可能是海外工人向本国的匯款减少,加深这些较贫穷国家的经济困难。另一种可能是,如果新兴市场受到人工智能的沉重打击,可能会刺激更多技能人才向发达国家迁移。这将给富裕国家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白领阶层带来更大的下行压力,进而助长排外情绪和政治紧张局势。

三是大国与小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从提高生产力的角度,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发展无疑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但这一新型技术所需要的大投入、大数据等苛刻条件,使得大国具有天然优势。根据普华永道全球人工智能研究所的一份报告结论,到2030 年人工智能对全球经济的潜在贡献可能会达到15.7兆美元。虽然所有地区都将受益于这一贡献,但人工智能带来的最大经济收益将在中国(2030年GDP增长26%)和北美(增长14.5%),占全球经济影响的近70%。

对于中国而言,虽然理论层面人工智能可能带来GDP的增长,但如果考虑到发达国家民粹主义的持续高涨、去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以及国际秩序的不断裂变,完美的理论真的能变成现实吗?

面对ChatGPT,人类将如何进行调整以适应其发展呢?这次,我们真的遇到了大麻烦。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教授)

(本文来源《海外看世界》,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人工智能 #ChatGPT #人类 #发展 #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