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OpenAI人工智慧聊天机器人热潮风靡全球,根据瑞士银行(UBS)的报告显示,2023年1月增幅1300万不重复访问用户,同时相比大陆抖音海外版Tiktok与美国Instagram分别花费9个月和2.5年,ChatGPT去年11月上线以来仅歷经不到2个月即突破1亿经常用户的大关,一举成为史上成长最为迅速的消费应用程式,而太平洋彼岸的科技巨头百度公司也急起直追,宣布将推出简体中文版的类似应用工具,自此开启了大国之间的科技AI竞赛。
ChatGPT技术源于OpenAI的GPT-3.5自然语言模型,最早是基于Google开发的数据架构所创立,藉由网际网路的文本包含维基百科、学术期刊与论坛等各种语料库来展开培养,发展至今的ChatGPT则依托背后庞大的资料库训练而成,相对于过往的AI自然语言处理模式,透过反覆大量的互动与训练其心智模型而创造而来,目前则可依造用户的指示来生成文字形态的文本,诸如新闻报导与评论、公关企画、散文诗歌、语言翻译、代码脚本,甚至相对复杂的论文研究等,进而解决与节省人力消耗产生的成本;与此同时技术创新的背后,全球各界除了聚焦应用层面的突破,两大意识形态阵营角力的延伸则产生「偏见论述」的广泛讨论。
传播学者李普曼在上个世纪曾提出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与刻板成见(stereotype)的概念,前者指的是伴随现代社会逐日复杂化,人们由于时间、精力与活动范围等因素有限,仅能够过各式各样的新闻媒介机构去掌握认知,由此而言公眾行为不再是对于客观环境与变化的回应,而是面向机构提示的「拟态环境」内容的反应,刻板成见则是人们对于某些特定的事物持有的简单与固定化的印象观念,导致公眾对于认识事物的参考标准较为简便,同时也让新事物的接受渐显困难,从而大眾传播对于上述两者的概念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由此而言ChatGPT视域下的衝击则是更为海量的资讯收集、整理、制造、创新与推送,对于全球中美两大阵营对峙激化的今日则形成更为复杂的衝击。
从媒介环境的角度来论,ChatGPT并非仅为劳动力的取代与集成,AI写作的崭新交流模式呈现了全新的媒介表现形式。无可讳言ChatGPT对于人类提问的输出不仅包含了媒介技术的创新,同时更蕴含着传播主体(开发者人类)的思考结晶,对此观察近来各界测试ChatGPT针对两岸乃至于中美争端的议题,后者的回应却产生不同程度的倾向,即可得知该应用背后不仅囊括媒介技术的创新,同时也代表来源机构欲打造的媒介环境展现,如同OpenAI首席执行长Sam Altman直言ChatGPT可能存在偏见的问题,国科会主委吴政忠也指出ChatGPT「很可能产生偏见」,伴随未来大陆百度集团宣布将完成其AI聊天机器人「文心一言」的内部测试并向社会开放,台湾也表示台版ChatGPT将在年底上线,未来即可预见世界各国经由相异训练产生的新形态语言模型应用,是否会迎合开发者的论述方向与立场而打造使用环境,同时催化与传播不同立场使用者的刻板偏见,无疑会成为相异意识形态阵营深入探讨的角力场域。(作者为復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