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4次参与北京「习连会」的中国国民党前副秘书长张荣恭,最近接受中评社採访谈到:「堪称当今台湾首席元老政治家的连战于刚出版的回忆录中,专章论述了两岸政治对话的必要性,强调两岸沟通协商,先经后政有其意义,以争取民意,但却不能只经不政,甚至闻政色变,否则,和平必无法巩固,还将因政治分歧激化而升高战争风险」。张荣恭认为,当前各界更值得思考,2000年连战投入大选时就倡议的两岸和平协议,这也成为2005年4月北京「连胡会」开创国共关系,突破两岸关系的五项愿景之一,如今更是应该加强推动。
两岸和平协议的话题,自2000年连战投入大选至今,已绵延23个春秋,期间也曾助力马英九赢得2008、2012大选。可惜,马上台后,为讨好绿营,推行三不路线,放手让台独势力坐大,酿成2014太阳花学运,终致2016失去蓝营江山,也错失了两岸洽签和平协议的黄金8年,殊实遗憾。
一纸和平协议,竟如此曲折坎坷,皆因涉及两岸政治关系、政治定位、台湾国际空间以及如何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等重大课题。为此,两岸学界、智库进行长期不懈的研讨和交流。两岸学者第一次面对面洽商和平协议,是在2009年6月中旬,在北京清华大学法学院主办的研讨会,当时笔者也参与其中。陆方出席的有许世铨、周志怀、王振民、饶戈平、孙哲等十几位学者;台方出席的有张亚中、黄光国、林建甫、杨开煌、谢明辉、谢大寧、耿曙7位学者,国台办研究局副局长吴峻等官员全程参与。
研讨会中,双方学者虽各持立场,也取得了几点主要共识:一是和平协议作为国家统一前的原则性、过渡性的中程协议,应正式宣告结束1949年以来的战争状态,创造台海永久和平;二是要重申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原则,互不从事任何分裂国家的活动;三是明确两岸关系是国家内部不同于港澳的平等相待的特殊地区关系;四是应指明由两岸统合走向最终统一的和平发展方向和目标;五是确定两岸共同协商合作的机制,互设办事处,成立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由双方最高领导人共同担任委员长;六是本着尊重现实、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宗旨,对较敏感的两岸政治定位问题,双方称呼问题可暂时迴避或模糊化处理,对于和平协议的最高签署人,陆方学者建议用大陆领导人和台湾领导人的称谓签署(此建议虽未用于签署和平协议,却被成功用于2015年11月的「习马会」)。
正如当时主持研讨会的全国台研会副会长许世铨教授所言,「和平协议不仅是两岸,而且是世界,特别是美国关注的问题。实际上,我们讨论这个问题已经牵动了美国的神经。」今年1月中旬在华府举行的美日峰会发表联合声明,除表示重视台海和平稳定外,另称鼓励和平解决两岸问题。实际上,惯于说一套做一套的美日领导人,未必真心实意乐见两岸洽签和平协议,更未见其对台湾执政者进行实质敦促,甚至还可能暗中使绊,加以干扰阻拦;而出于台独分裂主义本性的民进党,更是竭尽全力进行抹红抹黑,恨不得把和平协议扼杀于萌芽之中。
时至今日,临近2024大选,台湾又一次面临战争与和平的重大抉择,87岁高龄的连战前主席在新书发表会上表示:「时代巨轮一直往前转动,现在该是下一代接下使命,往前继续奋斗的时刻,更盼两岸能走上和平之路,共同合作,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子子孙孙永远不再受战火的波及。」在连战寄望的中国国民党下一代党员中,现任中央评议委员的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于最近宣布参加2024国民党候选人提名选举。他强调,2024大选可能是台湾最后机会,是和与战的选择,而无论是和是战,每位参选人及政党必须拿出完整的方案,而不是空口白话,或以「和平」为名,却行「斗、拖」之实,要有一个扎扎实实的想法,作为走向两岸对话协商的方案。为此,他率先提出一个两岸和合方略构想,他确信这是唯一一个对台湾最有利,而北京也有可能接受的方案。显然在他的方案中,通过洽签两岸和平协议,用最釜底抽薪的做法破解目前的两岸困局,让台湾成为全球非战和平区,让两岸可以和平发展,再经由两岸的和合过程,在尊重与平等基础上完成和平统一。
张亚中2021年9月以第二高票竞选党主席,成为党内资深正蓝代表人物。他以其理性务实、逻辑严密、清晰精准的两岸论述为基础建构起来的两岸和平方案,应成为中国国民党打赢2024选战的宝贵资源。国民党即将启动候选人提名机制,张亚中强调政治不是他的职业或事业,而是想唤起民眾自救。他这次展现当仁不让,勇于站出来敲响国民党的战鼓,令人感佩之余,更希望国民党或非绿阵营这次初选出线的候选人,能够从善如流,在竞选政纲中採纳张亚中的论述和方案,让两岸早日走上和平大道。(作者为北京清华大学两岸法政问题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