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包括国会两党近几年推行「反中抗中」政策不是新闻。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社会对这一政策出现了一些反思,能否影响美国政府今后的决策还有待观察。
本人去年2月在《国会山报》上撰文,抨击美国国会一味反中,提出要扭转美国反中的势头,并质问美中关系螺旋式下滑是否符合美国利益?当时觉得华盛顿政治气氛恶劣,这篇文章能发表实属不易。这不是美国主要媒体首次发表这类文章,但应该是较早的之一。
去年以来,针对美国对中强硬政策提出质疑和批评的声音有所提升。例如,康奈尔大学华裔教授白洁曦在2022年9/10期《外交事务》杂志上发文,批评美国对华零和竞争的危险逻辑。去年12月《纽约客》杂志专题报道了她代表了美国学界和政界正在兴起的挑战华盛顿对华强硬政策的一小支力量。今年2月,白洁曦又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评论,提出美国要吓阻中国大陆对台湾发动攻击,而不是挑衅北京採取军事行动。她曾作为学者于2021年8月至2022年7月在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担任高级顾问,对拜登政府政策制定非常熟悉,回到康奈尔大学后她在各种场合发声,倡导理性的对华政策。
美国知名印度裔媒体人,CNN 时政节目制作人和主持人法里德•扎卡利亚今年3月2日在《华盛顿邮报》发文,批评华盛顿精英在中国问题上陷入危险的「群体思维」。《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马克斯 • 布特最近发文指出,即使两党在同一问题上如对中政策上有共识,也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就是正确的,相反,这也许说明他们都是错觉的牺牲品。
无独有偶,另一主流报纸《纽约时报》3月11日和12日连续两天发表跟中国有关的评论。3月11日的评论是以编辑部的名义发表,题目是「谁会从与中国对抗中获益?」态度非常鲜明。3月12日的评论由编辑部成员之一,刚从台湾返回的法拉• 斯托克曼女士发表,提出以「中华联邦」这个并不很新、在台湾地区也不很受欢迎的概念来处理两岸关系。不管意图何在,显然《纽约时报》的编辑们在反思,希望给美中关系和两岸关系降温。
当然,像昆西研究所的史文和目前在耶鲁任教的原摩根斯坦利亚洲主席罗奇等温和的学者一直在批评美国强硬的对华政策,警告大国将会梦游般进入战争的危险。
除了一些学者和前官员在反思,有些美国人已经直接採取行动表达反对意见。最有名的就是以女性为主的反战组织「粉色代码」最近大闹国会听证会的事件。在美国眾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2月28日举行的首场听证会上, 「粉色代码」的组织者之一奥利维亚女士和她的朋友高举「中国不是我们的敌人」「停止仇恨亚裔」的标语,对渲染「中国威胁」的该委员会表示抗议。 「粉色代码」 成员还在华盛顿举行的一些会议中砸场子,反对演讲者危言耸听,挑起战争。「粉色代码」的行动口号之一就是「中国不是我们的敌人」。
美中关系恶化不符合双方民眾的利益。美国的对华政策现在被强硬派所绑架,华盛顿政治气候被毒化,理性观点被边缘化。目前出现的反思浪花恐难以形成反对浪潮,但也足让当政者意识到,他们的「反中抗中」政策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作者为美国巴克内尔大学教授)
(本文来源《海外看世界》,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