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与巴勒斯坦建交35周年,双边关系以及中国在中东扮演的角色都在变化之中。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衝突由1948年迄今经常是国际瞩目的焦点,近3年来双方衝突频率升高,伤亡的人数超过以往甚多,引起西方国家的关切,中国也开始对以色列的作为提出批评。

中国是最早支持巴勒斯坦民族运动的国家。早在1964年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秘密访问中国与周恩来总理会谈,之后在1965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就是目前巴勒斯坦政府的前身,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并享有外交机构的特权。当时中国还予巴解提供援助和人员培训。1988年底中国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并建立邦交,巴解驻北京的办事处则升格为驻中国大使馆。

自1960年代以来巴勒斯坦解放运动内部进行了一连串的路线与人事斗争,最后是法塔派获胜,而比较激进的哈马斯派则在加萨地区另立门户,与在Ramallah 由阿巴斯总统领导的巴勒斯坦自政府抗衡。阿巴斯算是温和派,可以接受两国方案(two-state solution);哈马斯则坚决反对,欲以武力将犹太人驱逐入海。目前以色列最大的安全顾虑不是来自巴勒斯坦政府而是来自主战派的哈马斯。哈马斯自2007年在加萨掌权之后就经常对以色列进行火箭攻击,以色列一定会在第一时间进行轰炸反击,并对加萨地区进行封锁。16年以来巴勒斯坦有两个领土互不相连的政权,彼此的衝突多于合作,短时间内看不到有定于一尊的可能性。

2013年5月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访问北京,习近平主席在会谈中确立了对巴勒斯坦的主张,即坚持巴勒斯坦独立建国、巴以两国和平共处、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拥有完全主权的独立国家。中国并主张以领土换取和平,经由谈判实现以巴之间的和平,并希望国际社会提供重要的保障。之后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主管中东事务的副部长、发言人、驻联合国大使诸多有关巴勒斯坦的发言,基本上就根据以上习近平所定的调。

2021年5月之后,中国的态度逐渐有所改变。当时,以色列与加萨之间爆发严重的衝突,造成数千军人及平民伤亡。之前,中国与巴勒斯坦双方并没有直接的、根本的利害衝突,且影响力也不足,乃刻意维持中立、平衡的角色;但在这一次重大的衝突之后,中国罕见地开始公开批评以色列违反人权的做法,并指责美国阻扰安理会通过呼吁以色列停火的声明。

2022年12月上旬习近平前往沙乌地阿拉伯访问期间,与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会面。习近平强调,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地区的核心问题,其「人民遭遇的歷史不公不能无限期延续,民主合法的权利不能放弃,独立建国的需求不容否决」。习近平特别强调以色列在巴勒斯坦所设立的定居点(屯垦区)是非法的,呼应了他本人在2013年谈话中所设定的基本立场。习近平的谈话中已经显示了在处理以巴问题上对巴勒斯坦政府比较偏袒的倾向。

在此之后,中国外交部的发言人对以巴问题谈话的主调已经一改以往比较平衡、冠冕堂皇打高空的说法,转而比较倾向于巴勒斯坦政府。如 今年1月3日以色列新任国家安全部长Itamar Ben-Gvir 踏足Al-Aqusa清真寺(圣殿山), 引发巴勒斯坦人的怒火,视之为「严重的挑衅与威胁」。中国要求召开安理会讨论。外交部长秦刚则要求以色列停止「煽动」,以免加剧情势,重申耶路撒冷维持现状的重要性以及中国长期支持两国方案为基础来解决以巴问题。3月20日以色列财政部长Bezalel Smotrich在巴黎表示「不存在所谓的巴勒斯坦民族问题」,「也没有巴勒斯坦人的歷史或语言」。对此一极端的说法,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以色列官员的「言行不负责任,将加剧当前巴以紧张局势」, 「中方予以谴责」。中国似已逐渐调整了过去「负责任的利害关系者」的立场。但由于过去以色列与中国之间经贸、科技来往十分密切,政策的微调恐暂时仅止于口头,尚难化为行动。

2018年12月美国在联合国大会提案,将哈马斯定位为恐怖组织,但未获通过。但仍被美国、欧盟、英国、澳洲等各别国定性为恐怖组织;中国并没有附和,对哈马斯所进行的恐怖行动或对以色列发动的火箭攻击也未曾加以指责。

在美中全球对抗的大格局下,以色列也受到波及,与中国一些重大的合作案如特拉维夫轻轨案,因美国的介入而未能得标。美国的「长臂管辖」会否导致中国对巴勒斯坦立场进一步的倾斜,仍有待观察。

可以确定的是,中国虽然成功撮合了伊朗与沙乌地恢復邦交,但要促成以巴和解,达成两国方案的目标,在目前看来中国并没有这样的影响力,也不会採取实际的行动。(作者为前驻以色列特任大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中国 #巴勒斯坦 #以色列 #衝突 #哈马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