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大陆是十岁与家人跟团至上海旅游的时候,时隔约15年,承蒙马英九基金会的邀请,跟着马前总统、基金会人员、邱坤玄老师,以及来自各领域杰出的同学们,一同参访中国大陆广东省两城市深圳及广州、陕西省西安,以及本行最终站北京市,对我而言,这些地方皆为初次踏足,亦为此生难以忘怀之处。
●杰出的青年们
除了能够与总统出访并受到最高礼遇成为难以忘怀的回忆外,能够与来自不同领域的同学们一起出访真的很棒。例如,在欧洲学习音乐的同学,她在旅途中花了大量时间练习琴技,让我们在交流时也能够展现风采,同时更透过音乐化解两岸的紧张气氛;药学相关同学则在健康问题上给予我们专业的解方,这是身为在外交生活圈的我难得能遇到的机会;中文系的同学在这次旅程中不断地用诗歌点缀了我们出访中参访的中华文化和文物。当然,其他同学们也都非常出色,他们让我拓展了视野。
●和平的种子
在这11天10夜的两岸和平之旅,见证歷史的同时,我们也背负了重要任务,就是当起代表台湾青年的20位和平天使。在两岸情势紧张之时,透过青年交流,带来缓解效果,最后将我们的和平精神与经验,传给更多人。
对于自己的中华认同,一开始我也感到疑问,因为我在韩国出生长大,至今人生已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在国外度过。然而,现在的我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却坚定且重视,就像是在华语圈长大的小孩一样。对于这份认同,我认为除了教育环境和个人喜好外,更重要的是传承的力量。因为我的家庭曾因战乱而迁移到韩国,但仍然坚持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包括说中文、读古文、写中文、听故事等。这样的环境,让我从小就对中华文化和华人有着极高的认同感。通过无形和有形的传承力量,我得以成为今天追求两岸和平的人。我认为,无论是两岸哪端的人民,只要认同中华文化,便能成为家人,实现交流与沟通。经歷这次的旅程,我深刻感受到人们不断将和平精神传承下去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将这份希望种子继续传承下去,通过扩散效应,持续制造和平的光芒。
●四月的北京来客
透过参访大陆不同企业,体会中华文化的底蕴,以及马习二会之后,全世界看到了两岸发出和缓的讯号。新闻除了聚焦马总统的这一行,这一期间各国高层皆访问中国大陆,像是俄罗斯外长拉夫罗斯访华期间与习近平会面,外交部长王毅也会晤俄国外长,学者说明中俄打造大国关系新范式(paradigm),继续深化中俄关系;美财政部长叶伦访华,她的行程也从广州到北京,最后在会议达到经济上不要脱鉤及反洗钱共识,并寻求与中国建立健康的经济关系;印尼候任总统普拉波沃访华也在四月初于北京会见习近平,透过比亚迪将在印尼设厂,来表达想与大陆合作的讯息。
我们回台北后,德国总理奥拉夫‧萧兹访华亦是全世界关注的事,其中随团人员名单里,无德国外长,是因为他在去年九月在公开记者会中发表普丁与习近平是「独裁者」,因而让北京不满,导致在此行名单中被排除。德国总理坚持将外长排除在外,并造访中国大陆的理由即是为了谋求「平衡」。从去年德国的「中国战略」报告书中可见将中国定义为「伙伴、竞争者、体制竞争对手」,因此萧兹认为虽是需抵制的对手,但身为经济伙伴,也要顾好关系。不仅是德国,前述的许多国家,在看似无政府状态的国际关系里,透过制度、框架以及对话来谋求平衡,避开衝突。因此,台湾应该也要认知到这一点,需要与中国大陆有更多的对话与共识。同时,台湾也不能变成国际强权政治角力的牺牲品,希望此行对未来台湾领导人给予一种参照,和平处理各项争端,互利共荣,振兴中华。
最后,由于我从小在国外长大,我认为自己的中文能力仍需加强。在口语表达、诗词阅读,以及文言文的理解方面,我感到自己的中文素养仍不够,因此无法用言语贴切地表达这趟旅程给我感动的千分之一。我要感谢马英九基金会的邀请,他们不仅让我在第一次访问大陆时体验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歷史、中国大陆的硬实力,以及革命前辈为中华民国的奉献与奋斗,还提醒我继续探索知识与文学素养。我期许此次旅程之后,能有更多人能够传承和平的精神,为两岸与国际关系助一臂之力。(吕世平/国立政治大学外交学系硕士生、韩国高丽大学政治暨外交学系毕业、大九学堂五期学员)
(本文来源:《奔腾思潮》)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