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赖清德总统520就职演说可以看出,他对台湾「经济柏林围墙」的出现有清楚的认知,但他不以为忤,反而视为要好好把握的商机,宣示成立「民主供应链」无人机产业亚洲中心,一口气画下半导体、人工智慧、军工、安控、次世代通讯等「五大信赖产业」大饼。

台湾+1现象 成本增加

赖团队对世局的评估是:随着「威权集团vs.民主集团」的对抗日益加深,意识形态的分立将进一步带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组。台湾可以从西方国家对「红色供应链」脱鉤断链的过程中牟取机会,特别是西方国家不信任大陆高端和敏感科技,台湾将有一展身手的机会。赖清德似乎认为,台湾在政治上与西方绑得愈紧,就愈能成为「民主世界的MVP」,进而在产业布局中获得信任和回报。

然而,赖政府只看到了硬币的一面,忽视两岸对立激化,为产业带来的深重隐忧。1年多来产业界频频发出警讯,称西方产业界为因应地缘政治变化,或供货伙伴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的政策风险而衍生的所谓「中国+1」,亦即要求接单的生产商必须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另有一套备援生产线或库存,如今已演变成为业者敢怒不敢言的「台湾+1」现象,也就是要求台湾厂商到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设厂,以备台海爆发战争之需。

两岸关系若不能改善,地缘风险继续升温,外资转向、产业外移、就业机会减少的困境将纷沓而来。面对有些客户要求厂商必须从台湾以外地区发货,且海外供货还要至少保证6个月无虞的条件,台湾企业的资金调度、仓储、货品和运输物流都面临日渐加高的成本。高精尖产业「民主世界MVP」红利尚未吃到,台湾的螺丝、螺帽、金属机械、成衣、石化下游等传产先被迫承受「台湾+1」风暴。

西方产业界与大陆脱鉤的「经济柏林围墙」,仍止步于大陆海岸线,台湾未受其害,反而享受台资回流和外资转向台湾的红利。但这道墙开始往外挪移,移到台湾海峡。2022年10月美国CSIS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布报告警示,升高中的地缘政治风险,除了促使一部分台湾企业考虑从大陆转出生产或採购活动外,还有13%的受访台企准备把制造和採购活动从台湾转出,另有20.8%受访者考虑此一选项。1年半过去,这项预警正在成为现实,根据经济部调查,未来3年台商投资首选为越南(17.72%),其次是马印新菲(17.72%)及美国(11.39%),大陆投资大幅减少。

大陆与西方 同等重要

熟悉冷战史的人都知道,柏林墙下无繁荣。围墙的配套是杳无人烟的隔离带、地雷阵、机枪哨和探照灯。当冷战结束,两德统一,隔离带才重现生机与繁荣。赖清德一方面宣称愿意与中国大陆共存共荣、互利互惠,另方面又汲汲营营把产业与科技拖进柏林围墙。这样的说词若非逻辑互相扞格,就是所言为虚。

事实上,不论是AI还是半导体领域,中国大陆与西方世界的竞争虽然紧绷,但并非完全隔绝。日前,中美首场AI政府对话在瑞士召开,双方围绕AI科技发展风险、全球治理等方面交换意见。大陆表态愿和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加强协调,形成具广泛共识的全球AI治理架构和标准规范。4月底,马斯克突然访问大陆,欲推动特斯拉的FSD全自动驾驶智能系统在大陆落地运用,并回传170万辆特斯拉汽车在中国的使用数据,以供系统深度学习。这是中国西方新兴产业合作方兴未艾的又一明证,台湾不应自绝参与之路。

台商对大陆产业供应链深度熟悉、整合运筹能力强,企业合作层次绵密,本应是台湾的优势而非包袱,更为国际间所看重。赖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同步提升与大陆及西方的互信,为台湾企业成长撑出更大的活动空间,而非以建墙筑垒而沾沾自喜。

#台湾 #大陆 #围墙 #美国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