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4日,台湾立法院续审由蓝白两党所主导的议会扩权法案,院外民进党动员抗议人潮衝破10万人。在蔡英文执政时期,民进党亦曾凭藉院席次优势、动用各种议事手段,让法案在立法院快速「闯关」。在此次事件中,绿营指控蓝白「联手与中国大陆里应外合」,蓝营表示绿营是害怕法案通过后被揭露弊案。
这类事件,反映出西方民主在台湾的实践,以及西方民主本身的内卷与弊病。延续西方殖民主义的痕迹,西方式民主在台湾虽然有进步的地方,但同时也埋下了一些隐患,需要根据台湾的实际情况,进行民主秩序的升级转型,摆脱西方限定思维,走台湾自己的民主道路。
西方民主的逻辑
在台湾立法院抗议事件中,最多出现的是民主一词。一般的,在论述西方民主的逻辑时,学者包刚升主要论述四个问题,包括霍布斯问题,围绕政权的产生;阿克顿问题,包括政治权力的滥用;洛克问题,围绕约束国家论述;托克维尔问题,赞扬民主体制。根据每个歷史阶段中实力结构、制度规则、观念体系之间的均衡,产生了各歷史阶段的观念体系,在进化完成的过程中,民主政治观念也由这种观念体系延伸出来。
台湾的民主事实上也是以这样一种演化论或进化论视角,不断的被构建出来,在西方学说当中,人类的政治进化史也是这种脉络。彷佛在线性的史观视角下,西方的民主已经到达了人类政治进化史的终点,台湾有这样的民主,彷佛也能与西方一道,标榜自己为文明的终点。
然而,这种线性进化史观,往往会导致社会达尔文主义,自由放任的民主竞争,也会产生内卷问题。
民主的内卷及台湾的实践
所谓西方民主的进步性,在于其跳脱了王权时代与封建时代的朝代治乱兴衰,以一种新的政治逻辑,即立宪与民主制度,跳脱了原本存在的马尔萨斯陷阱,在当时相比较而言,保留了人民群眾的剩余价值。所谓治乱兴衰,即是因为君主体制之下统治集团的权力竞赛、统治效能因贤能不配而递减、君主制国家间战争而存在的周期。往往在这个周期的后半段,王朝限于相当漫长的经济停滞时期,又难以进行技术革命的突破。其中的原因,还在于君主剥夺了普通人手中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无法转化为改变生活、提高生产力、突破技术革命,而是转化为统治租金。
这样的政治「优越性」被世界范围内跟随西方思维的国家或地区所尊崇。然而,未有考虑到的,是这套民主制度,也存在着一些内部的张力与悖论,这些缺陷也会导致民主逐渐陷入自以为是、自由放任、自私竞争的内卷当中。
民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立宪主义,围绕权力制衡;民主规则,选票选举权力机构;有效治理,强调政府稳定和治理能力。但是,这三者之间,仍然存在着相互之间的矛盾。有效治理一直以来与其他二者之间,就存在着实质与程序正义之争,治理的实质有时候与民主的程序相抵触。立宪主义与民主规则之间,也存在着张力,民主要求选票决定政治权威,立宪要求分权制衡。
这样一来,民主制度当中的三个主要内容,相互抵触,相互悖论,甚至三个内容各自之中,也会存在天生的矛盾。
落实到台湾的实践,此次朝野之争、总统府与立法院之争,透露的就是立宪主义与民主规则之间的巨大张力,蓝白要求分权制衡、以议会席位制衡执政党,而绿营以选举结果自恃政治权威。更不用说平时台湾的有效治理,与其他的民主内容相抵触的地方。
秩序的出路、人民的途径
实际上,自由民主也有不断的转型,例如转型发展为主中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危机干预、政府监管等方面。综合来看,曾经的民主制度设计,是跳脱了王权与封建时代的马尔萨斯陷阱、保留了人民的剩余价值,跳脱了内卷。
如今来看,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再一次的陷入这个时代的内卷当中,内卷的内容既表现在民主内容之间的张力与悖论,又表现在实际出现的政治矛盾与衝突,当然当前台湾仍然以一种较为文明的方式进行,不至于陷入动荡。
但是,要更好的找到新的出路与途径,跳脱西方民主的内卷,应当更加注重秩序对自由放任的调节,而秩序的核心,便是由人民构建,人民构建的秩序,来调节民主内容之间的张力,打破三者之间的悖论。
西方式的民主,需要更多的反省,找到人民的途径与秩序的出路。
(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博士候选人,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