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大陆新能源等产品加徵关税,其中电动车加至100%,却遭美国电动车巨擘特斯拉执行长马斯克的反对。不仅如此,欧盟也有意对中国电动车加徵反倾销税,BMW和福斯等欧洲汽车巨头同样不赞成。这很奇怪,如果按照民主党参议员彼得斯(Gary Peters)的说法,对中国电动车课徵高关税「将有助于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保持我们汽车工业的竞争力」,美、欧汽车业者是受益方,理应欢迎才对,为何这些业界巨头反对?
或许是因为前瞻性思考,理解对短期有利的措施长期可能有害。车业巨头必然是看到了什么。然而,开铡中国电动车对美、欧业者的有利部分可以理解,有害的部分呢?厘清这问题,或许能拨开政客话术的迷雾,更清楚地觉察国际贸易的未来。美国课徵中国电动车高关税其实是战略行为,必须从战略竞争角度才能理解其背后的深层逻辑与影响。
美国对中国竞争的策略
为何是战略行为?高关税通常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正如美国总统拜登宣布这政策时所强调,「能创造并保护数千个工会成员的就业」;然而,如果真是这样,只针对中国产品徵税就不合理。因为美国汽车业者还面对其他强大对手如丰田、现代的竞争,而拜登并没有对日本、韩国电动车课徵高关税。
因此这只针对中国的高关税措施,本质并不是贸易保护主义,而是对中国的竞争。经过2年多的操作,美国与中国竞争的主要场域在经济而不是军事,已经非常清楚。拜登政府在军事上克制,强调要「建立护栏」,在台海与南海的动作常都不如预期强硬,然而在科技限制与关税上则出手狠辣,常常禁令一出就立即生效,连缓衝时间都不给。
既然美中竞争的场域在经济,那么决定胜负的判准当然也是经济上的。最明确的指标,就是能否阻止中国经济规模超越美国。这原本是国际经济学界的共识,认为超越只是时间问题。美国竞争的具体目标就在阻止它实现。2021年3月,拜登在他上任总统的第一场记者会就表示,他将阻止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至于竞争手段,虽然美国并没有讲清楚,基于竞争的本质当然也不会讲清楚,但从行动上可以看出来,就是拉升美国经济外,还要阻止中国经济发展。至于怎么做,就类似1990年代让日本经济停滞的「产业空洞化」,透过贸易战、去风险、友岸外包等操作,促使企业大量外移,让中国工作机会减少、消费萎缩、投资消失,进而经济停滞。
这策略有相当成效。两年多来确实有许多美商、日商、台商甚至中国大陆企业,将生产线移出中国,转移到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地。广州、深圳、上海与台商聚集的崑山,也屡屡传出工厂关门、工人失业的消息。
不过真正重要的观察并不是微观个案,而是宏观的经济数据,主要指标是失业率与出口。因为企业外移将导致失业增加与出口减少,相关数据可显示企业外移的严重性。因此去年4月中国报出城镇青年失业率达20.4%、5月出口以美元计年减7.5%后,西方媒体即出现中国经济停滞,将像日本一样「消失的30年」的评论。虽然客观上这还言之过早,但对西方观察家来说,这是参考日本经验的陈述。经济学诺贝尔奬得主克鲁曼(Paul Krugman)甚至在《纽约时报》撰文表示,中国经济前景将比日本更糟。
然而中国今年第一季GDP出乎意料之外的年增5.3%,出口成长4.9%,失业率较去年同期下降0.3%;就让西方观察家瞠目结舌。中国「产业空洞化」似乎只昙花一现。为什么?中国去年取代日本成为汽车第一大出口国,今年第一季汽车出口年增33.2%;或许就是答案。
被称为「新三样」的新能源产品:电动车、太阳能电池及锂电池,中国去年出口额都年增约30%。这些新兴出口产业的扩张带动投资增加,抵销因消费不振而萎缩的有效需求,新创造的就业机会,也吸纳了企业外移后的失业人口,如果继续下去,中国今年GDP增长达到李强总理所宣示的「5%左右」将不困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不久前即将中国今年GDP成长预期调高至5%。相对美国今年第一季GDP初报年增1.6%,修正后仅年增1.3%;美国的竞争绩效有些难看。
这就不难理解拜登政府为何要对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开铡。部分国会议员还主张要连带限制在墨西哥组装的中国电动车。这不是贸易保护主义,而是出于竞争,打压中国出口,阻止中国「政府重金投入制造业以促进增长」的策略。
美、欧车企巨头看到了什么?
但这策略要发挥效果,光凭美国自己的贸易壁垒成效有限,必须联合盟邦(主要是欧盟)一起行动。这可能是今年4月,「产能过剩」一词突然爆红的原因。美国财长叶伦、德国总理萧兹访华时,都表达对中国「产能过剩」的关切。随即第二次「中国震撼」的论述摆上台面。克鲁曼在评论拜登对华增税时即发文表示,这表明「美国将不会接受第二波所谓的『中国震撼』」。这些论述旨在提供正当性。合理推论,美国将联合盟邦建立贸易壁垒,以应对中国「产能过剩」对各国产业造成的风险。
这是对中国特定商品的贸易「脱鉤」。如果成功,未来将形成两个全球化的平行世界,一个是抵制中国制造的西方市场,另一个则是在概念上与「全球南方」重迭,欢迎中国商品的「非西方」市场。对遭到美国限制的特定商品,例如电动车,中国产品将很难进入西方市场,只能在全球南方国家销售,但美、欧电动车,则在两个市场都可销售。
这对美、欧车企不是很好吗?可以同时吃两个市场,且将竞争对手排除于自己本国市场;车企巨头为何反对?这,就牵涉到长期利益了。
美国联合盟邦抵制中国产品,虽然是基于对中国的竞争,但仍然有贸易保护的效果。而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最终都将导致竞争力丧失。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1920年通过的《商船法》。
这个也称为「琼斯法案」的法律规定,所有在美国港口运输的船必须是美国船,在美国制造,维修也必须在美国。这使美国造船业只要吃美国市场就能吃饱,以致逐渐丧失国际竞争力。实施100年的结果,就是美国只剩下几个依赖海军订单维生的造船厂。这法案甚至波及美国离岸风电的建设,因为美国打造装设离岸风电的专业船舶太过昂贵,而直接使用外籍船只则违法。
西方车企如果不能在本国市场与中国电动车竞争,就没有能力在全球南方市场与中国车企竞争。美、欧车企巨头理解,国内市场必须引入中国这条鲶鱼,否则舒适圈待久了,最终将拱手让出全球南方市场。而全球南方人口是西方(包括日、韩、台)的4倍,作为新兴市场,也比成熟的西方市场更有潜力。因为除了换车之外,还有更多因所得增加而购买人生第一辆车的需求。
这是否意味着,拜登政府联合盟邦抵制中国电动车可能受挫?还要观察。但恐怕不会像之前联合封杀华为5G那么顺利。不只美、欧车企巨头,日、韩商社或财阀也理解,新兴巨大的全球南方市场,才是企业的未来,他们需要中国市场练兵。今年5月,已停止5年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重启,就是具体表徵。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