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同党交替,赖清德政权的开局却比外界预期的颠簸许多。对内,民进党发动街头民意施压,在国会内外酿成近年少见的朝野高度对峙。而大陆藉「马习二会」契机抛出的几个慢速好球,如两岸同属中华民族、「都是一家人」等概念,赖团队则选择一球都不挥棒,任凭其通通落地,未予回应。回顾马习二会前后,大陆对内对外反覆重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等概念,其实已释出了面对民进党三连任,大陆未必需要操切应对,两岸关系也尚未被逼到不可转圜的墙角等意涵。

在具体政策面,赖尚未就职前,大陆在4月特别放低身段,主动「促请」台湾方面共商恢復海上客运直航和增开30个空运航点等事。特别是陆方对外明言「已循既有管道」对台方提出诉求,其寄寓的某种可能性──即海基、海协大两会虽因一中共识未成而无法重启;但负责具体分项事务的各组小两会机制,却不无恢復全面正常协商的空间。然这一潜在愿景,却因520演说的「暴投」而暂告蒸发。

即使有亲绿人士事后圆场称,赖清德的演说文本未提「台独」2字,也不是用「台湾和中国互不隶属」等最强烈的字眼来表述,较诸赖从政初期的「原典台独」立场,已有所妥协,应视之为「善意」。然而,赖清德一不像蔡英文那样,愿意正视明确定位「两岸两区」性质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制定颁布于南京的民国宪法,更被赖径自「超译」为两岸互不隶属的张本,而无视于大陆人民在中华民国现行的政策和法制实践中,仍不被视为「外国人」的现状。

此外,赖在讲话中隐讳地为台湾自赋第一岛链的地缘「制中」角色,还特别点名感谢美国通过的涉台《印太安全补充拨款法案》,更挑动北京最敏感的中美竞逐神经,欲使台海问题国际化的议程铺排昭然。这显示,一来赖清德或尚未走出选举期间「疑赖论」阴影,不断加码向美方送出投名状;另一方面,赖团队对北京的可能反应和陆方消化这些立场的情绪成本则无视或无感。

迩来,更闻美方各界对赖的演说大致认可之际,还颇为讶异大陆何以大动作军演反制。如果华府的这种认知落差和讶异之情是普遍的,则外界更需担忧:8年以来,民进党和美方政府及两党相关策士已形成了某种涉陆重大判断的「迴声室效应」──他们动辄互相认可和看好彼此的「克制」努力,却对陆方眼中真正警报大作的尖锐和敏感之处缺乏足够的感知。

这样的回音壁如果越筑越高,最损害的其实是美国意欲充当两岸间「离岸平衡者」的控局能力和穿梭游说信誉。衝击所及,不仅台湾问题的控管可能会沦为第一个受害者,中美间因此消蚀的互信还将打击双方通过战略沟通协作,处理全球其他地缘重要热点的政治意愿。

心口一致、直抒胸臆或为普通人做人的圭臬,但领导人必须考量的是全民利益。赖清德在重大问题上的一言一行都将使台湾和他一起承受波动和成本。眼下,赖既未面临来自独派核心支持者的压力,那又何必从起手式就摆出凌厉切割的斗拳,对大陆的区域和全球角色全然採用负面表述言之?演讲基调与事前放风有落差,事后的圆场诠解更不及时,可谓赖团队处理520两岸效应的明显失着。

黄埔百年校庆即将到来,在这一必然要回顾民国的实存跨越两岸空间,百年军史如何连缀不断、世代承袭的重大场合,赖清德能否为已消耗的两岸互信赤字回血补分,端看赖团队的学习曲线能否迅速抬升。而台湾的安全存续亦实繫于此。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赖清德 #团队 #大陆 #两岸 #民进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