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在新加坡所举办的香格里拉对话论坛,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意外出现,举办方并安排他在大会中进行主题演讲,并针对中国决定不参加6月中旬在瑞士举办和平峰会提出批判。泽伦斯基意外出现会场,并未造成外卡效应,反而有为举办方,彰显论坛非区域性与安全对话的功能。

香格里拉的对话,是一种「话语安全」的实践,是欧洲国际安全研究的思绪,可惜在一个逐利的国际政治环境,单纯的话语安全,难达说服、吓阻的作用,却对于「代理话语」的小国,产生国家利益的实质损害,这也就是为何乌克兰政府,随即派出副外长访问中国的原因。泽伦斯基为他国作嫁的话语代理,国家利益的伤害,却仍须依赖自己国家去弥补与克服,这是大国竞争对小国要求的残酷一面。

从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的立场来看,显得又是那么顺理成章,战略竞争包括了议题与议程的主导,是大国竞争中为强化政治过程,与政治目的的一种管理手段,这种管理是一种战略性质,在美国的战略界,管理是战略的一种「软性替代性语境」。

管理力量空窗期的环境变化

中美防长在5月31日的会议,是这次香会的亮点。2022年8月美国眾议长裴洛西访台,中国大陆终止了包含取消中美「两军战区领导通话、国防部工作会晤、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会议」等在内的8项议程与合作。中国中止沟通机制,看似对双方并无实质伤害,但从美国的视角,却是在西太平洋地缘政治上「管理力量」的流失。

中美防长于美中中断18个月的沟通后再次会晤,双方直接展现出战略底线。大陆国防部长董军声称三个不允许,不允许「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地缘衝突与冷战热战;以及任何国家与势力」损害、引入、生乱于亚太。明显针对亚太地区的「霸权者(美)、代理者(菲)、结盟者(日)」三类型国家的警示。

6月1日美国防长奥斯丁步入会场准备主题演讲,眼尖的记者,发觉奥斯丁的脸色有些严肃,显然前一天的美中会晤,并未达到理想预期。而他在演讲中,表达了美国态度,他说,「唯有亚洲安全,美国才能安全,是美军长期维持该地区部署的原因;亚太是美国在欧洲、中东衝突中的『优先战区』;支持台海维持现状;美中发生战争或战斗既非迫在眉睫,亦非不可避免。」奥斯丁的表述非常清晰,亚太为美国战略优先地区,驻军是长期化的,并直说「我们将全力以赴,不会离开。」

美中18个月中断接触期间,区域形势的热点爆发,如南北韩演习频率增加,其展示武器威慑能力升级;台海间在金门事件之后,中国行政管辖与军事活动空间的扩张;南海地区中菲岛礁衝突加剧等等。这18个月是美中接触中断,管理力量缺席的空窗期。但在区域安全趋势升温背后,却都有中美力量运行的隐伏。

18个月后的美中会晤,彼此坦诚地表达出自身战略态度与企图,但这个基础已经是建立在区域安全趋势升温的当下,显露出军事力量碰撞,可能不会被排除的一种可能场景。

管理是「美式不战而胜」的管道

前面提到,美国所称的「管理」,是指「战略管理」。布里辛斯基在他的大棋盘着作中,称地缘政治是「利益」,地缘战略是「管理」,如何管理利益的存在与发展,便是地缘战略的使命。奥斯丁所说的「安全」,不如布里辛斯基以「利益」定义,来的深刻与透明。

美国在亚太「安全利益」的维护,是透过两条腿走路:

一是威慑(吓阻)计画的构建。正如他所说的透过翻新、创新机制,编织新安全结构,名之约「新安全时代」,但他没有告诉我们的是,威慑计画事实上也是一种战争准备计画,是战争起始前兵力部署,武装力量快速驱动态势的确立,也就是「势如彍弩,节如发机」的开战形势塑造,美国完成亚太的「威慑计画」预计为2027年,也就是美国认为习近平攻台的时间点。

行动具有互动性,美国威慑计画的实施,企图想打造新的权力平衡。美国学者龚培德(David C. Gompert)在2013年便提出,建立「更为分散、数量更多、更多形式、更难以捉摸、更小型、更长程、更难以发现…。」的海上力量,权力平衡力量的基石,仍是海权竞争,这力量却必须建立在科学、技术、制造、预算、制度条件下运行。中国不可能无动于衷。因此,综合国力优势者,在海权发展上,将在构建速度上将取得优势地位。

二是管理力量的介入。美国威慑计画的实施,显然是建构「抵销战略」需要而来。但在竞争过程,仅有威慑手段,容易引起安全困境,更何况新兴大国发展的速度,不亚于原有权力平衡的大国,只要一方因蕴而致战,便背离拜登的战略设计。管理力量介入,也就是在战略竞争过程中,透过接触机制,施以战略控制,以达成预设的政治目的。

2016年后,美国对中国的竞争作为,是属于非军事战争行为的组合手段,「增长关税、科技封锁、产业压制、惩罚企业、阻断供应链、同盟战略、…。」正如拜登6月4日接受「时代杂志」访谈指出,「那里(中国)的经济已经处于边缘(相对西方),他们的经济正在蓬勃发展(自给自足),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构成威胁(仍是主要竞争对手)。」

为了能不受中国威胁,又能削弱中国崛起力量,达到霸权地位巩固的目的,美国必须透过「管理力量」,节制中国对等报復力度与精准削弱的有效掌握,沟通、讯息、认知、情报、策应,影响力,成为管理力量的核心途径。

今年4月份,美国安全顾问苏利文、国务卿布林肯、财政部长叶伦、商务部长雷蒙多相继访中,针对安全、外交、债务、关税、科技等等政策施作效果,进行近距离观察与政策效应,进行政策反馈的调整:至于中国却仅能自我激励,创新发展,开拓国际政经空间,避免直球对垒,美国的管理力量,功能与弹性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如今,在国防军事上重回接触机制,透过军事性质的管理力量,进行战略控制,避免战争衝突的爆发。期望透过威慑计画与管理力量的积极作为,伴随着时间发展与对象国家发展力衰,进而取得不战而胜的效果。

战略管理的不战而胜,是战略主观意图的假设,非军事战争行动、威慑计画、与战略管理力量,其核心还是要基于国家治理与发展的有效性,这表示持久性并非取胜的绝对要件,焦点还是在于国家力量的积蓄与内部政治的稳定。美国战略管理力量,施作于小国,其力量甚至可以渗透对象国家内部的政治系统,小国无力对抗;冷战期间,前苏联的解体,也是透过持久威慑(核战略与传统战略)与管理力量併行的结果。如今,美中战略竞争,美国对于「不战而胜」的管理力量,仍表现优势的乐观情绪。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秘书长、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中天新闻网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战略 #美国 #力量 #威慑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