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美人文交流受阻是不争的事实。不少赴美的中国学生和访问学者受到无端滋扰,有些人甚至在机场被撤销签证、不得入境。美国国务院至今没有取消赴中国的旅行警告,导致很多美国家长担心孩子会在中国被「非法拘禁」。据称,不少美国高校不鼓励学生选择中国作为留学目的地,如果美国学生非要去中国,需要向学校以及相关的资助机构提交特别详尽的说明。据称美国在华留学生仅有700余人。过去,美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人员来华参会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现在却需要进行严格的报批或报备程序,很多学者因为担心来华会产生后续的麻烦,影响其在美国国内申请科研资助,故而选择对中国「惧而远之」「忧而远之」。皮尤中心今年5月公布的民调数据显示,81%的美国受访者对中国持有负面看法。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美国群体对中国是「厌而远之」,他们大多对华持极端强硬的态度,对来华访问、与中国人接触完全没有兴趣,坚信「红色中国」是所谓「自由世界」的敌人。一些极右翼势力大肆塑造美国普通民眾的对华认知,而对中国态度越发负面的美国民眾又会反向塑造美国政客,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极右翼推动的对华负面认知还与种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相关。特拉华大学政治学者大卫•埃伯纳和弗拉基米尔•梅迪尼察发现,表达出更高程度种族仇恨的美国白人更有可能将中国视为军事威胁。纽约城市大学政治学教授彼得•贝纳特认为,曾在歷史上宣扬反共狂热和阴谋论的宗教背景组织约翰•博齐协会(The John Birch Society)是当下右翼民粹主义的预演,当前美国白人福音派对中国持有最大敌意,很多共和党选民不仅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对美国实力的威胁,还认为这是对白人基督教权力的威胁。
加强人文交流是避免中美走向更激烈对抗的必要条件,但这不能只是靠政府的力量,也不应是「一厢情愿」。 关键在于如何解决阻碍中美人文交流的深层次挑战。 如果很多美国人相信「中国崛起到顶」或是「中美必有一战」,他们可能会对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失去兴趣。追求商业和经济利益、促进资讯和价值观的流动,是过去几百年来美国对华交往的两大驱动力。对华交往实际上是一种「投资」,这其中势必会有利益权衡,需要促使美方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前景。
此外,美国不是铁板一块,不宜把对中国有不满、有批评的人士等同于「反华」势力或是极端鹰派。中国方面近期重点针对美国的商业界、战略界的人士加大交往力度,但是似还缺乏对美国文化界人士的重视,需要想办法与一些美国作家、媒体记者和评论员展开「再接触」。自信的中国应有不畏惧刁钻问题、质疑不满的勇气,在「讲成就」之外要更加善于「讲问题」,这样有助于提升话语的针对性和可信度,在对外交往和国际传播中实现高品质的「资讯供给」。
无疑,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大方向难以逆转,改变某些美国势力的对华认知也非易事。想要让中美人文交流正常化,或需「三少三多」:少一些政府主导,多一些社会活力;少一些刻意为之,多一些水到渠成;少一些过度敏感,多一些推陈出新。
(作者为復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本文来源《海外看世界》,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