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2月14日金门水域大陆渔民2死事件已4个月,4个月来金厦海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大陆海警常态性强势执法,台湾则歷经蔡政府过渡赖政府,但没变的是214事件依然悬而未决,大陆遇难者遗体仍滞留金门。
放下政治执念 展现大器
遇难者遗体长时间闭锁在冰柜中,不能入土为安,实在令人于心不忍,于情于理,两岸官方都应该让2名遇难大陆渔民魂归故土,至于案件的侦办、事件责任的认定应「脱鉤」处理。但不乐观的是,新阁揆卓荣泰在立法院答覆有关214事件进度时,坦承处理「有困难」,留任的海委会主委管碧玲则表示,我方希望人道优先,但不能接受对方的政治前提。
无独有偶,新政府陆委会副主委兼发言人梁文杰表示,由于检方还未侦结完毕,214事件善后进度有停顿,但两岸一直有在交换意见,他督促陆方尽快将3月18日迷航金厦水域、被大陆救援却因为军人身分而滞留至今的胡姓钓客送回,希望陆方「不要有任何条件」。
观察新政府对214事件的回应,清晰看到三个态度:一是诉诸人道,展现善意,二是强调人道问题不需涉及政治,三是暗示陆方苛求政治前提,是导致事件未能妥善处理的根本原因。无论是大陆遇难渔民遗体归故土,还是迷航胡姓士官回家,看来都因政治因素或前提问题,处于搁置、僵持的状况。
推敲新政府的说辞,漏洞不少。首先,214事件发生后,陆方很快派泉州台办、海协会官员,以「红会顾问」身分赴金门,与我方官员面对面展开协商,虽然最后不欢而散,但说明大陆并未纠结九二共识,愿意以民间的名义与我方协商处理。
其次,陆方将我方必须承认执法疏失、正式道歉赔偿作为唯一解决方案,我方则以尊重既有司法程序为由回绝,这是双方主张不同的问题,无涉前提问题。
从另一个层面看,我方有意将人道问题政治化,也让单纯问题变得不单纯。5月26日新政府上任后,马祖海巡队救起一艘大陆渔船并移交陆方,海巡署新闻稿意味深长地说「我国对于海上人命安全高度重视,遇险人船不分国籍,全力提供救援协助」,将本来美事一桩的人道救援,硬要引申到大陆遇险渔民和我国「不同国籍」。这与520赖清德就职演说中,从「有中华民国国籍为中华民国国民」再引申到「两岸两国互不隶属」的意涵如出一辙。
恢復金厦合作 软的一手
今年5月大陆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回应214事件时,要求民进党必须尽快给遇难者家属和两岸同胞一个交代,否则一切后果由民进党承担。「给一个交代」和「遗体送回」可以并行不悖,何况大陆海警、海监、渔政在金厦、福马海域的「执法行动」已常态化,已经让民进党政府付出代价。那么,陆方何不站在遇难者家属立场,循红十字会既有管道安排遇难渔民遗体回家,迎回大体并不表示放弃究责、索赔。
赖政府就职后,台海暗潮汹涌。放下政治,突出人道,应是赖政府面对214事件最佳停损点,将有利两岸关系的稳定。214事件事发当时,尚未就任的赖总统,就以民进党主席身分做出「妥善处理、坚定执法、避免再现」三点指示,「妥善处理」摆在首位,意味赖政府愿意在尊重司法的前提下,与陆方协调沟通。那么,何不主动与大陆协调送回遗体事宜,展现民进党处理两岸关系有原则的大器呢?
从大陆角度,214事件悬而未决,将影响闽台融合、金厦和福马「同城化」的既定进程,使两岸和平发展前景蒙上阴影。大陆既宣称海警「常态执法」已打破台方禁限制水域管辖权,「硬的一手」既已奏效,就不妨用「软的一手」与台方沟通遗体送回事宜,将此做为恢復金厦合作的契机。
两岸海事突发事件频繁,处理这类事件,在技术上并不存在障碍,关键是政治障碍,两岸都应该破除执念,让人道问题回归人道处理。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