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届沪台研讨会日前在上海举行,今年以「低碳循环与智慧健康」为主题,两岸150位专家学者出席,共同探讨在全球减碳、产业转型、AI崛起大背景下,如何携手应对共谋新局。沪台研讨会始于2011年,由旺中媒体集团旺报与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合办,多年来聚焦金融贸易、产业升级、城市管理、文化发展等领域深入研讨交流,已成为沪台两地经贸文化、两岸合作的重要桥梁。

沪台绿色低碳合作

不只沪台研讨会,仅在6月最后一周,就有多个两岸交流活动在各地进行。在重庆,两岸文博业者共话博物馆发展与创新;在成都,2024海峡两岸高层次人才交流会探讨如何为两岸科技创新和人才交流搭建桥梁;在长沙,第二届海峡两岸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科技交流会,探讨两岸绿色低碳产业合作的机会等。

两岸地区间、城市间的交流持续不断,并卓有成效,这在两岸关系严峻而复杂的当下尤为珍贵。由此也可看出,两岸交流的内生动力仍强。

对台湾来说,大陆是不可忽视的消费市场。正是在两岸方方面面的交流中,台商捕捉到大陆不断涌现新潮流中的商机。近年两岸青少年棒球交流频繁,如深圳中山公园棒球场是两岸学生棒球联赛重要基地,福建连城举办的两岸棒球文化节等,这些交流都为台湾带来商机。

棒球是台湾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早年因运动用品属于劳动密集型,台商将棒球运动品产业转移至大陆。截至2023年,有「棒球小镇」之称的福建连城4家台资棒球运动产品企业,产值达到5.2亿元人民币。大陆近年体育消费需求旺盛,加上两岸棒球交流的引领作用,培养出愈来愈多的棒球迷,不少棒球人才西进创业,从事棒球教学、俱乐部管理等工作。

除消费机遇外,大陆的产业机遇也不可忽视。大陆在一些引领性高科技产业颇有发展,如绿色能源、人工智慧等。相关交流将促进两岸科技产业融合发展,为台商提供更高更广阔平台。

京台科技论坛已成为两岸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这个论坛的讨论范围,已经从刚开始的电子资讯领域,扩展到数位经济、人工智慧、元宇宙、新能源汽车、智慧城市、智慧医疗、金融科技、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化服务业等领域,在引领两岸产业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实体的2023年京台科技论坛,至今不到一年,已促成两岸在自动驾驶、生物科技、创新孵化等多个领域的合作。

双城论坛难能可贵

有人质疑,当下两岸关系紧张,交流是否还有必要。目前,两岸都面临提振经济的需求,台湾占就业人口近8成的中小企业,近年出口占比持续下滑,大陆也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两岸需要更多经济合作毋庸置疑。在新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中,如何抓住新的产业机遇,在产业转型期找准自身定位,亦是两岸交流中的应有议题。更重要的是,当前两岸由下而上的交流模式,能增加两岸良性互动的基础,对稳定两岸关系、化解分歧、消弭对立具有重要意义。

即将在台北举行的「上海-台北双城论坛」,将是赖清德执政后两岸最重要的城市交流。蒋万安市长明确表示不会生变,上海方面也派人员来台商议论坛具体事宜。非常难得,论坛自2010年创立至今,共签署45项交流合作备忘录,涵盖教育科技、青年创业、智慧城市,儿童、老人照护、社区管理等领域,并建立对口交流与合作关系,开创了两岸城市交流机制,并成为两岸城市间政府交流和民间合作的典范。胡歌月前来台与青年对话,轰动一时,就是「双城论坛」的合作项目,未来两市还会有更多影视合作活动。

双城论坛创立14年来,两岸关系起起伏伏,论坛从未间断,疫情期间也坚持线上举办。这更加说明,不论两岸关系如何变化,驱动两岸交流的内在动力始终不变。

#两岸 #大陆 #沪台 #领域 #双城论坛